摘要:做生意的朋友有没有这种感觉:明明自己产品不错,团队也没少使劲,可就是干不过对手?问题可能出在“战略配称”上——企业就像一台精密机器,顶层设计、品牌、业务、创新、人才、文化、运营这些“齿轮”得互相咬合,少了哪个或哪个生锈,机器都跑不起来。
做生意的朋友有没有这种感觉:明明自己产品不错,团队也没少使劲,可就是干不过对手?问题可能出在“战略配称”上——企业就像一台精密机器,顶层设计、品牌、业务、创新、人才、文化、运营这些“齿轮”得互相咬合,少了哪个或哪个生锈,机器都跑不起来。
一、顶层设计:给企业装个“导航系统”
很多老板觉得“顶层设计”是高大上的词,其实就是回答三个问题:我是谁?要去哪?凭啥能到?
举个生活化的例子:小区门口的早餐店,要是只想着“今天多卖几份豆浆”,那是单兵作战;但要是想“做周边居民最放心的早餐站,靠品质和口碑开连锁”,这就是顶层设计。它得明确使命(为居民提供健康早餐)、愿景(区域连锁品牌)、价值观(品质第一),还得想清楚商业模式(堂食+外卖+预制菜配送)。
没有顶层设计,企业就像没导航的车,各部门各干各的,资源全内耗。比如销售部猛冲业绩,生产部却偷工减料,最后口碑崩了,得不偿失。
二、品牌战略:让用户“脑里有你,心里信你”
现在消费者买东西,选的是“记忆点”和“信任感”。品牌不是换个logo、喊句口号,而是要在用户心智里占个位置。
看看奶茶圈:蜜雪冰城靠“3块钱奶茶”锚定“性价比王者”,星巴克用“第三空间”圈住白领,喜茶主打“灵感之茶”抓年轻人。它们的品牌战略,要么打价格差,要么打场景差,要么打情感差,总之得和对手拉开差距。
要是品牌战略没想透,产品再好也容易被埋没。比如某小众咖啡,味道不差,但宣传时又想做高端,又想走平价,用户一脸懵:“你到底定位是啥?”最后只能淹没在咖啡红海里。
三、业务战略:选对赛道,别在“死胡同”里狂奔
企业赚不赚钱,核心看业务布局。业务战略要分三层:现有业务(保命)、增长业务(吃饭)、未来业务(续命)。
传统制造企业转型最典型:比如一家做塑料桶的工厂,现有业务得优化成本、稳住老客户(保命);发现宠物经济火了,拓展宠物饮水桶、猫砂盆(增长);同时研究生物可降解材料,为政策变化做准备(未来)。要是只盯着现有业务,早晚被环保新规拍死;要是all in新业务,老客户跑了,资金链断了,更惨。
业务战略就像下棋,得看一步走三步,既要守江山,也要拓疆土。
四、创新战略:别等被淘汰,得主动“换发动机”
技术爆炸时代,“不变革等死,乱变革找死”。创新不是瞎折腾,得围绕用户需求、技术趋势、行业痛点来。
有的是技术创新:比如宁德时代搞麒麟电池,续航更长、更安全,直接推动电动车行业升级;有的是模式创新:瑞幸用“线上下单+私域运营”颠覆咖啡传统销售,从濒死到逆袭。但创新得和现有业务协同,比如传统车企搞新能源,不能丢了自己的制造优势,得“旧瓶装新酒”,慢慢转型。
要是创新和业务脱节,就像给自行车装火箭发动机,看着酷,实际跑不起来。
五、人才战略:找对人,比“瞎忙活”重要100倍
再牛的战略,执行不到位都是白搭。人才战略要解决三个问题:找什么样的人?怎么用?怎么留?
互联网公司招程序员,得看技术硬不硬、思维活不活;制造业招工人,得看手艺细不细、责任心强不强。别搞“错配”:让销售型人才管研发,或让技术宅去做市场,纯属互相折磨。
用好人得靠机制:比如华为“以奋斗者为本”,阿里“赛马不相马”,把人的潜力逼出来。留人更得实在:薪资给到位、成长有空间、氛围够舒服。很多初创公司画饼充饥,员工干半年就跑,战略再美也白搭。
六、文化战略:让员工“心甘情愿跟着你干”
企业文化不是墙上贴的“诚信、创新、拼搏”,而是员工真信、真做的事。文化是“软规矩”,能把散沙聚成塔。
华为“狼性文化”让员工敢拼敢闯,海底捞“家文化”让服务员把顾客当家人,胖东来“用真品,换真心”让员工打心底认可服务。这些文化不是喊出来的,是老板带头做、制度保障出来的。
小公司更得重视文化:创业初期没流程、没制度,全靠“兄弟情”“共同理想”撑着。要是文化稀碎,员工各怀心思,团队就是一盘散沙。
七、运营升维:把战略从“纸上”搬到“地上”
前面六个齿轮转得再溜,最后一环“运营”得跟上,不然全是空中楼阁。运营升维要从流程、效率、数字化下手。
流程要简化:比如审批环节从8层砍到3层,员工不用天天等签字;效率要提升:引入ERP系统,库存、生产、销售数据实时同步;数字化要落地:用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精准推产品。
举个反例:某连锁餐厅战略定得好,要做“社区餐饮标杆”,但门店管理全靠店长经验,食材采购靠电话沟通,菜品更新全看心情,最后标准混乱,扩张失败。运营跟不上,战略就是废纸。
八、7个齿轮拧成绳,企业才能“跑得远”
顶层设计定方向,品牌战略扩影响,业务战略抓营收,创新战略破瓶颈,人才战略供动能,文化战略聚人心,运营战略保落地——这七个环节环环相扣,少了哪个都不行。
中小企业别觉得“战略配称是大企业玩的”,越小越得有系统思维。哪怕只有三五个人,也得想清楚:我要做啥?咋让用户知道?谁来做?咋做得比对手好?咋留住人?把这些想透了,小生意也能做成百年老店。
市场永远不缺机会,缺的是能把战略配称玩明白的团队。下次觉得生意难做,别光怪大环境,先看看自己的“战略齿轮”,是不是哪个生了锈?
来源:水里悠然的水波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