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9日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咱们都知道这日子不光是登高赏秋的节气,还是国家定的“老年节”。尊老爱老这事儿,咱老祖宗传了千百年,到现在依旧是最实在的民生大事。
10月29日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咱们都知道这日子不光是登高赏秋的节气,还是国家定的“老年节”。尊老爱老这事儿,咱老祖宗传了千百年,到现在依旧是最实在的民生大事。
这些年日子越过越好,咱爸妈、爷爷奶奶那一辈人也越来越长寿。就说数据吧,到2024年底,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有3.1亿了——啥概念?差不多每4个人里就有1个老人。这么多老人,咋让他们晚年过得舒心、过得有滋味,成了大家最关心的事儿。国家也没闲着,这几年陆续出了不少政策,就是想把社会环境改得更适合老人生活,让他们不光能好好养老,还能有自己的乐趣,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提到养老,以前大家可能会想,不就是吃饱穿暖、有人照顾吗?但现在不一样了,科技这东西,正悄悄把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变得更方便、更有意思。尤其是“智慧养老”这股风,不管是帮老人学新东西,还是给他们看病养病,都帮上了大忙。
先说说“老有所学”这事儿。以前老人退休后想学点新技能,要么得跑老远去老年大学,要么没人教只能自己摸索。现在有了AI帮忙,好多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学东西,比咱们年轻人玩得还溜。
北京的刘女士今年64岁,退休后迷上了朗诵,社区一有文艺活动她准参加。可平时想练嘴皮子,总不能天天找老师指导吧?后来她听朋友说有个AI朗诵软件,下载后试着用了用,发现这东西比想象中好用多了。软件里能选各种文章,从散文到诗歌都有,她读的时候,AI还能实时纠正她的发音、语气,哪儿读快了、哪儿感情不到位,都标得明明白白。有时候她早上在小区遛弯,打开手机就能练;晚上在家没事,也能跟着软件读几段,现在她的朗诵水平提高不少,上次社区比赛还拿了奖,逢人就说“这AI比老师还贴心”。
不光是刘女士这样的“文艺老人”,更多普通老人也在靠科技圆“上学梦”。国家统计过,到2024年底,全国已经建了6.8万个基层老年教育学习点,社区、村里差不多都覆盖到了。但光有学习点还不够,有些老人行动不方便,或者住得远,没法去现场上课。这时候AI就派上用场了——很多学习点都开了线上课,老人在家用手机或平板就能看直播,老师讲书法、绘画、智能手机使用,有听不懂的还能回放。四川乡下的张大爷今年72岁,以前连微信视频都不会,去年跟着线上课学了三个月,现在不光能跟外地的孙子视频,还学会了用手机交水电费、查天气预报,他总跟人说:“以前觉得这些新鲜玩意儿跟咱没关系,现在才知道,咱老人也能跟上时代。”
除了帮老人学习,科技在老人看病、养病上的作用,更是实实在在能看见的。以前老人摔了、病了,恢复起来又慢又费劲,现在有了各种智能设备,康复效果比以前好多了。
在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75岁的谢先坤老人的经历就特别让人感动。半年前,谢大爷因为脑梗卧床不起,连坐都坐不起来,家里人急得不行,生怕他以后都站不起来了。后来医生建议他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做康复训练,一开始谢大爷还犯嘀咕:“这么个铁架子绑在腿上,能管用吗?”结果练了没几天,他就感觉有效果了——这机器人能根据他的腿力调整助力,帮他慢慢抬腿、迈步,还能纠正他的走路姿势,避免留下后遗症。每天练半小时,坚持了两个多月后,谢大爷已经能拄着拐杖自己走路了,上次复查的时候,他还试着松开拐杖走了几步,医生说再练段时间,说不定能不用拐杖正常走。谢大爷的儿子说:“以前总觉得康复得靠慢慢熬,没想到机器这么厉害,我爸现在心情好多了,也敢想以后的日子了。”
不光是医院里的康复机器人,家里的智能设备也在帮老人守护健康。现在很多老人家里都装了智能血压仪,测完血压后,数据能直接传到子女的手机上,要是血压偏高,还会自动提醒;有些社区还给独居老人装了智能烟感报警器、紧急呼叫器,老人在家万一出事,按一下按钮就能联系到社区工作人员。上海的王阿姨今年68岁,儿女都在外地工作,去年社区给她装了紧急呼叫器后,她心里踏实多了:“有次我在家做饭忘了关火,烟感报警器响了,社区的人很快就来了;还有次我腿抽筋站不起来,按了呼叫器,没几分钟就有人来帮忙,这比啥都管用。”
其实不管是AI教老人学习,还是智能设备帮老人看病,核心就一个——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更有质量、更有尊严。3.1亿老人背后,是3.1亿个家庭的牵挂,国家搞智慧养老,搞老年友好社会,就是想让每个老人都能安安心心、开开心心地过日子,不用因为年纪大了就觉得“没用了”“跟不上了”。
重阳节这天,不少人会陪家里老人吃顿饭、聊聊天,其实除了这些,多跟老人说说新科技、教教他们用智能设备,也是一种孝顺。毕竟对老人来说,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能自己照顾好自己,比啥都重要。
你家里有老人在用智能设备吗?他们用得顺手吗?或者你知道哪些适合老人的智慧养老产品,都可以在评论区聊聊,给更多人提个醒。
来源:一汪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