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四点,天还没亮透,杭州钱塘区的毛豆地里已经亮起了星星点点的头灯。那不是什么浪漫的星空,而是一群为了生计埋头苦干的采摘工。今年的毛豆又迎来了丰收,可种植大户俞杭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望着眼前这400多亩绿油油的毛豆地,心里像压了块石头,沉甸甸的。摘不完,根本
凌晨四点,天还没亮透,杭州钱塘区的毛豆地里已经亮起了星星点点的头灯。那不是什么浪漫的星空,而是一群为了生计埋头苦干的采摘工。今年的毛豆又迎来了丰收,可种植大户俞杭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望着眼前这400多亩绿油油的毛豆地,心里像压了块石头,沉甸甸的。摘不完,根本摘不完,这句网络热词成了他最真实的写照。
去年的这个时候,俞杭只种了一百亩,今年他雄心勃勃地把规模扩大到了四百多亩,本以为能有个好收成,却没料到用工荒来得如此猛烈。钱从每斤六毛涨到了七毛,还是招不够人。田埂上,俞杭拿着小本子,一笔一划地记下每个工人的采摘量,嘴里念叨着:“73斤,下午四点结账。”一个工人走过来,说家里有事要走了,他立刻掏出手机,把当天的工钱转了过去。这场景每天都在上演,人来人往,却始终凑不齐能把这片绿色海洋“消化”掉的队伍。地里的毛豆不等人,再过一周,饱满的豆荚就会发黄变老,到时候就只能烂在地里,一年的辛苦全打了水漂。
这片田里,藏着无数普通人的辛酸与坚持。来自安徽的老林夫妻俩,一个六十三岁,没戴手套,手指在豆荚间翻飞得飞快。他们说戴手套干活慢,影响挣钱。前一天,他们俩摘了三百多斤,昨天凌晨五点就下了地,目标是六百斤。老林伸出两根手指,比划着说,夫妻俩昨天每人挣了两百块。这笔钱,对他们来说,是给孙子买零食的零花钱,也是补贴家用的救命钱。本地的陈大妈已经七十六岁了,也早早地来地里“挣点辛苦钱”,她摘了一百零五斤,直说这个钱不好赚。还有骑着电瓶车从益农赶来的俞阿姨,光是找这片地就绕了好几圈,她最担心的是电瓶车电量不够,天黑了推不回家。她盼着老板能提供车接车送,说村里像她这样闲着的老人还有一大批,就是路太远,不方便。这些鲜活的面孔,构成了这场“毛豆争夺战”最真实的底色,每一斤毛豆,都浸透了他们的汗水和时间。
这场看似只是杭州郊区的采摘危机,其实折射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周边农村拆迁,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要么回了老家,要么回去收麦子了,留下的人少得可怜。俞杭说,整个钱塘区有五十多个像他这样的种植户,今年都遇到了同样的难题。有人已经撑不住了,隔壁的老富今年就把地改种了水稻,毕竟水稻省时省力,全程机械化。可毛豆不行,这种娇嫩的作物,至今还得依赖一双手一颗一颗地从藤上摘下来。网上有人开玩笑说,想把儿子送去体验,不要工资。也有人回忆起小时候帮家里剥毛豆剥到指甲疼的经历。这些评论背后,是对农业艰辛的共鸣,也是对未来的隐忧。当老一辈的采摘工渐渐干不动了,年轻人又不愿意再干这种又苦又累的活儿,我们餐桌上的毛豆,未来该由谁来摘?
一片毛豆地,照出了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机器可以播种,可以收割水稻,却暂时还无法替代那双灵活采摘毛豆的手。这不仅仅是俞杭一个人的烦恼,也是许多规模化农业经营者共同的困境。丰收的喜悦,正在被找不到人手的焦虑慢慢冲淡。
来源:宠爱大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