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崩溃前戏:阿富汗之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9 20:46 1

摘要:这个颇具赛博科幻的称呼凸显了阿富汗独一无二的战略位置,惯于在世界上称王称霸的国家都不会选择对阿富汗无视,是的,就现当代来说,我们说的就是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帝国先后侵入阿富汗,进入这个亚洲的驾驶舱,以为能纵横天下,却全部落得悲催的命运,当老拜登在美军侵入阿富汗二

红旗插遍全球,帝国灰飞烟灭。

1

英属印度总督寇松将阿富汗称之为——亚洲的驾驶舱。

这个颇具赛博科幻的称呼凸显了阿富汗独一无二的战略位置,惯于在世界上称王称霸的国家都不会选择对阿富汗无视,是的,就现当代来说,我们说的就是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帝国先后侵入阿富汗,进入这个亚洲的驾驶舱,以为能纵横天下,却全部落得悲催的命运,当老拜登在美军侵入阿富汗二十年后下令退兵时无疑上演了“西贡旧事”,在千沟万壑的阿富汗深山任你再强大再先进的武器装备都得吃瘪,老朽的拜登忍着胰脏的剧痛握着由小布什、奥巴马、特朗普传到自己手里的接力棒并将黑锅背上身令美国颜面全无,而另一个侵入阿富汗的帝国苏联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灰飞烟灭,1989年2月,苏联被迫从阿富汗撤回10万大军,这些满身伤痕的军人满以为能回到强大祖国的怀抱舔舐战争的创伤,却没想到正好赶上为大厦将倾的苏联送葬,暴雨化作倾盆泪,前后脚为苏联送葬的还有那个接到命令从东德仓皇撤回的克格勃特工普京。

阿富汗是典型的“穷横型”国家,人均GDP在全世界倒着数,但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硬是令苏联美国这样的“巨人”深陷战争泥潭,一个分崩离析,另一个在不可逆的下滑通道中出溜得不亦乐乎。我们要弄明白苏联为啥对阿富汗动武,就得先知道那个时候国土膨胀得恐怖的苏联不是此时捉襟见肘的俄罗斯,那时候的苏联与阿富汗有着2400公里左右的边界线,苏联这个红色巨人由于斯大林集权模式无法剔除给自身养成了一种“怪病”,这个“怪病”就是一方面国内消费能力低下、人民生活物资匮乏,另一方面军工复合体突飞猛进、畸形发展,不时闪耀出称霸世界的脆弱野心,由此,“亚洲的驾驶舱”阿富汗就成了它的兵家必争之地。

先来看一段阿富汗的“宫斗”。

达乌德是阿富汗国王查希尔的堂弟,查希尔娶了达乌德的妹子,达乌德娶了查希尔的妹子,也就是说,二人不只是堂兄弟的关系,查希尔还是达乌德的大舅哥,就像历史上数不胜数的“外戚干政”那样,阿富汗这场郎舅之间的“权力游戏”成为了阿富汗国运的转折点。查希尔倾向于渐进式温和改革,达乌德则向往苏联式激进革命,乃至被称为“红色亲王”,或者说的更简单一点,查希尔背后是美国,达乌德背后是苏联,只是美国远在地球另一面,有点鞭长莫及,苏联则与阿富汗拥有漫长的国界线,近在眼前。在这段阿富汗宫斗里也凸显出小国在大国面前的弱势和无奈,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阿富汗哪一方都惹不起,最好的办法是对双方保持若近若远的“中立”,东食西宿,两头拿好处,但在那个冷战越演越烈的时代,东食西宿已经玩不转了,阿富汗只能选边站队,这是“阿富汗宫斗”的客观背景。

1963年,大舅哥先出手了。

国王查希尔通过修改法律,规定王室成员不得参政,迫使达乌德辞去首相职务,达乌德大约也属于“越王勾践”这般的人物,比较能隐忍,被大舅哥搞掉后一直隐忍不发,雌伏忍受,寻求机会,一等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里,达乌德暗中与苏联方面耐心勾兑,为“动手”做准备。

终于,1973年,机会来了,趁国王查希尔跑到外国治病之机,达乌德发动政变,废黜国王,宣布成立阿富汗共和国,达乌德自任国家首脑,还“兼”了一大堆国防部长、外交部长这样的要害职务。

执掌国家权柄后,达乌德全面倒向苏联,苏联也火力全开,以十万火急之速度向阿富汗派遣了2000多名技术专家,并提供了126500万美元的贷款,这种出人又出钱的“大手笔”我们是见识过的,它跟苏联称霸世界的野心息息相关,尽管援助阿富汗时苏联人民正饿着肚子望着空空如也的超市货架陷入了哲学思考,这些“代价”反倒更促使苏联领导层下定决心啃下阿富汗这个肥美多汁的“硬骨头”,陷入热恋期的苏联和阿富汗都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政治常识——国家是要有主权的。

达乌德控制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是苏共在阿富汗的分支机构,该党纲领规定:党的任务是“为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族和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为夺取政权,建立一个劳动人民的国家而奋斗,党的最终任务是在阿富汗社会的多民族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规律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说白了,苏联要的是苏联式社会主义的“阿富汗分店”。

在世代封建王公做主宰的千沟万壑的阿富汗,达乌德这个所谓“红色亲王”不过是将苏联作为赢得政变的“大杀器”,对于苏联那套削足适履的社会主义“分店模式”并不怎么感冒,原本达乌德以为这些写在纲领里的条条款款只是“表面文章”,结果严重低估了苏联人的“信仰的力量”,当他意识到苏联人是“玩真的”,就有点怂了,达乌德此后的举动证明了他看错了苏联,也证明了阿富汗的难以驯服,达乌德先是“清洗”反苏势力,意欲恢复到他的大舅哥、前阿富汗国王查希尔的“东食西宿”战术,结果把苏联惹毛了,“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拿了我的给我交出来”,达乌德不吐也不交,选择了软饭硬吃,扭头不认人,宣称在外交上奉行不结盟政策。

1977年4月,达乌德访苏,勃列日涅夫对他做了最后“规劝”。

达乌德回了一句——我是一个独立国家的总统。

第二年(1978),另一个“脑后有反骨”的阿富汗人阿明对达乌德发动了政变。

此次政变有这样几个数据:

政变史称:阿富汗四月革命。

总共用时:10小时。

政变结果: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建立,“独立国家的总统”达乌德一家30多口全部被处死,“满门抄斩”。

政变当天,苏联承认阿富汗共和国。

达乌德全家老少的暗红血液流淌在这片古老又年轻的贫瘠土地上,表面的血污很快被阿明的手下擦洗得了无踪迹,但杀戒已开,仇恨的种子已经播下,鲜血渗入“帝国坟场”深处,等待着在不久的将来汇聚成一片血海。

2

阿明是一个“走出去”的阿富汗人。

这个出生在喀布尔普通公务员家庭的平民百姓天资聪颖,是个年年拿奖学金的学霸,是阿富汗“全村人的希望”。

阿明于1950年代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目睹了美国的街头黑帮火并以及二战后在全世界独占鳌头的美利坚工业效率,心生羡慕之情,但在这个全世界物质最繁华的所在,他竟然迷上了马克思,并加入了左翼团体,据坊间传闻,20岁的留学生阿明很早就在美国与苏联的特工有了接触,阿明走过如幻彩般的钢铁都市,心中燃烧的却是解放全人类的欲念。在这种欲念煎熬下阿明踏过了美国黑手党罩着的穷街陋巷和纸醉金迷的人肉市场,回到阿富汗国内成了一名教师,利用职务之便在校园里秘密发展左翼组织,并结识了被他视为兄长的塔拉基,二人共同创建了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也就是上文所说的那个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阿富汗分店”。

四月革命中,阿明和塔拉基杀光了“背叛苏联者”达乌德的全家,成立了阿富汗共和国,阿明担任副总理和外交部长,他虽是“二把手”,但很有点功高震主的意思,塔拉基擅长理论,阿明则是实干家,走出国门又回来的阿明在操弄阿富汗共和国的政权中,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了与被杀死的前政敌达乌德类似的处境。

阿明和达乌德,虽然一个是平民,一个是王族,但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民族主义者,都反感有如“太上皇”的苏联对他们指手画脚,这种情绪其实不只是阿明和达乌德有,在所有当时与苏联交往密切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整个东欧,西亚,乃至东方大国,都有这种想要摆脱控制的冲动和本能,邓公就曾说过“不做儿子党”,当苏联以霸权之姿实施所谓的“普世大同革命”,其内核实质与沙俄时期贪婪成性的侵略战略并无二致。

血气方刚的阿明很快成了让苏联感到棘手的“达乌德第二”,相反,老实巴交的塔拉基才是苏联更为称心如意的“儿子党党魁”。

但这也是在双方认清了对方的“真面目”之后而翻脸时发生的事情,在阿明与苏联的蜜月期间,他们彼此还是十分如胶似漆的,阿明一度效仿苏联的“军事共产主义”模式,准备用5年的时间完成苏维埃政权在60年来所做的事,阿富汗由此发起了针对工商业、农村、宗教领域的“全线社会主义改造”,曾在美国游走于黑手党之间的阿明最心醉于苏联的“大清洗”,他青出于蓝胜于蓝,阿明以“请部落代表到喀布尔谈判”为名,一次就诱杀了500多名部落首领。苏联模式的“阿富汗分店”就这样红红火火地营业起来,阿明清洗的重点是以卡尔迈勒为首的“旗帜派”,属于“旗帜派”的阿富汗副总统、国防部长、内政部长、计划部长等9名阿富汗高官全部被阿明斩于马下。

如飓风海啸般的“阿富汗大清洗”很快就“清洗”到了一把手塔拉基的头上。

1979年9月,塔拉基出席哈瓦那的不结盟首脑会议,回国时途径莫斯科,与苏联高层进行了密谈,勃列日涅夫对塔拉基“咬耳朵”,根据苏联克格勃得来的材料,阿明想要对塔拉基“下手”,勃列日涅夫劝塔拉基留在莫斯科,待局势安定后在返回喀布尔。

勃列日涅夫

塔拉基没有听。

1979年9月14日,阿明解除了3名塔拉基亲信的职务,并改组了内阁。

当天下午3点,塔拉基在与苏联代表密商后,打电话请阿明到总统府办公室“商谈工作”,因碍于苏联代表承诺保证其人身安全的情面,阿明带着8名贴身保镖来到总统府,谁料,阿明刚踏进门口,就遭到事先埋伏的机枪手的密集扫射,阿明的专业保镖用“人肉盾牌”挡下了大多数子弹,8名保镖全部喋血毙命,阿明则只是手上受了点轻伤,连滚带爬逃回国防部。惊魂甫定的阿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命令戍卫部队进攻总统府,逮捕了塔拉基,第二天一早,阿明宣布解除塔拉基一伙人的全部职务并开除出党,就这样,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阿明取代塔拉基,成为阿富汗的一把手。

苏联公然支持“阿富汗分店”用黑帮仇杀的方式解决政治问题,这无疑是对他国政治的强烈干涉,阿明当权后,也就彻底和苏联闹掰了,苏联大使馆仍然以“太上皇”身份自居,自顾自耳提面命,喝令阿明不能对塔拉基进行任何迫害,阿明对此的回应就是派手下的彪形大汉将苏联的代理人塔拉基用一口麻袋活活闷死,然后发布一条波澜不惊的短讯——前革命委员会主席塔拉基久病之后于昨日清晨去世。

与苏联“割席”后,莽撞的阿明战战兢兢,惶恐不可终日,为了“安全”,将自己的老巢搬到喀布尔郊外的达鲁拉曼宫,这个决定让他成功地成为苏联人的“瓮中之鳖”,另一方面,阿明将触角伸向美国,希望能用阿富汗并不十分壮丽的河山来打动美国,保住他的小命,美国的情报部门经过一番调研,认为阿明的覆灭无可避免,索性坐山观虎斗,看这个苏联人一手提拔起来的“阿富汗怪物”与“老大哥”彼此撕咬。

阿富汗土地上的苏军士兵

在最后的日子里,阿明仿佛已经预见到了自己的命运,变得愈加疯狂,在用麻袋闷死塔拉基后的三个月中,阿明又“清洗”了600多名阿富汗官员,以及那些被怀疑有“反阿明情绪”的人,苏联的“阿富汗分店”全盘照抄苏联作业,尤其是“大清洗”的作业,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阿明似乎是阿富汗的“斯大林”,尽管在残酷冷血方面,阿明与斯大林似乎有的一拼,但他远没有斯大林指挥军队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丰功伟绩,更没有斯大林那与身俱来的人格魅力,阿富汗上上下下没有多少人支持他,许多阿富汗的封疆大吏纷纷举起了反叛的义旗,到1979年10月,阿富汗的反政府武装几乎控制了全国80%的领土,阿明政权只能龟缩在大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小块地区,即便自身已经落魄到这份田地,阿明对意图谋杀自己的苏联仍然足够硬气,他发布照会,强烈要求苏联撤回驻阿富汗的3000余名军事顾问和技术人员。

苏联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老人天团”为了是否出兵阿富汗召开了小范围的绝密会议,会议详情在我另一篇文章《勃列日涅夫:漫长的告别》里有详细描述,这场会议开启了阿富汗深陷至今未息的战火序幕,也成为苏联崩塌的前奏。

1979年12月27日,苏联特种部队“阿尔法”对阿明所在的达鲁拉曼宫发动了闪电突袭,阿明的总统卫队拼死抵抗,奈何寡不敌众,被苏军士兵逐层清剿,最终冲进了阿明所在的餐厅,阿明中弹身亡前,餐桌上还摆着他为自己孩子准备的冰淇淋大餐。

阿明的最后结局与之前被他搞死的阿富汗“扛把子”达乌德并无二致,都是:

“满门抄斩。”

3

在会议室里老病交加时不时打盹昏睡的勃列日涅夫有一个狂野之梦——将红旗插遍全球。

周遭溜须拍马的苏联高层、中层和基层将这个老人齐齐包围起来造成了一个精致的“信息孤岛”,广播电台不断宣传着苏联的“发达社会主义”以及美西方即将到来的“大崩溃”,这让勃列日涅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于阿富汗这个“亚洲驾驶舱”舍不得放手,尽管苏联国内人民的脸上已经面有菜色,但老头们的豪气比天高,三下五除二,就将“阿富汗分店”的逆子阿明正法,把对苏联言听计从的卡尔迈勒扶上马,但这个苏联的“阿富汗傀儡”显然并不具备多少威望,各地的“勤王”和“圣战”之声不绝于耳,卡尔迈勒的总统宝座摇摇欲坠,危急时刻,莫斯科时间1979年12月25日,苏联除掉阿明的前后脚,苏军部队以“应阿富汗政府邀请前来平叛”为名,大举越过苏阿边界,空降部队也纷纷在喀布尔地区降落。

勃列日涅夫称霸世界的“苏联梦”在炮火中得以实施。

苏联的入侵行动几乎受到了中美为首的全世界各国的激烈反对,美国总统卡特发表声明,要求苏联迅速撤退,并停止干涉阿富汗内政,中国政府则于1979年12月30日发表声明,强烈谴责苏联的霸权主义行径,坚决要求苏联撤出一切武装部队。邓小平在宴请来访的埃及副总统穆巴拉克时说,最近,苏联悍然派兵大规模入侵阿富汗,粗暴干涉其内政,严重威胁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苏联这一行动,是它为谋求世界霸权而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

一时间,苏联四面楚歌。

勃列日涅夫仍然高卧在“信息孤岛”的宝座上踌躇满志,认为苏联出动5万兵力,就能在一个月內结束战斗。

事实上,苏联的阿富汗战争,打了9年零一个月。

苏军为报复阿富汗人的反抗,以坚壁清野手段,将阿富汗村庄一个个推平,这激起了阿富汗全民对苏联的“圣战”,站在苏联一边的卡尔迈勒被称为“苏联的狗”,为维护卡尔迈勒的地位,苏联不得不在阿富汗常年保持3万到10万的兵力,为应付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支出,苏联在财政上不堪重负,1988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向戈尔巴乔夫报告,阿富汗战争每昼夜的平均消耗,1984年为430万卢布,1985年为720万卢布,1986年为1000万卢布,1987年为1470万卢布。

听完报告,戈尔巴乔夫哀叹,苏联将要被阿富汗战争拖垮。

苏联高层对出兵阿富汗的苏联官兵的解释是,“你们到那里是去保卫阿富汗人民,阿富汗人民正在与来自美国、埃及和中国等国的侵略者进行斗争”,可苏联士兵到了阿富汗之后,除了苏军自己,看不到任何“外国侵略者”,他们标准射击的对象,只是手持武器或手无寸铁的阿富汗人民。

阿富汗战争是苏联版的“越战”,苏联士兵在阿富汗经历了巨大的精神危机,他们有的从信仰者沦为犬儒者,拿着机关枪去和阿富汗人换牛仔裤,用坦克零件换口香糖,在玩世不恭的晃晃悠悠中度过烽火连天的每一天,苏共高层意识到苏联士兵的精神状态后,将那些苏军伤员全部运到民主德国的医院医治,免得他们回国后讲出阿富汗战场的真实状况。

1988年4月14日,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签署命令,以1989年2月15日为最后期限,撤回驻扎在阿富汗领土的100300名苏军士兵。

就这样,从阿富汗战场流过血的苏联士兵,在大厦将倾之际回到了祖国,得以亲眼目睹整个苏联帝国的倒塌。

来源:一个一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