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网信办两月 “雷霆行动”!直播打赏四大乱象将被连根拔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9 19:59 1

摘要:“终于等到这一天!”2025 年 10 月 28 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开展 “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 专项行动的通知》,剑指低俗团播、虚假人设、未成年人打赏和非理性打赏四大毒瘤。政策出台次日,某头部直播平台股价暴跌 12%,单日打赏金额下降 23%。

【引言】

“终于等到这一天!”2025 年 10 月 28 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开展 “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 专项行动的通知》,剑指低俗团播、虚假人设、未成年人打赏和非理性打赏四大毒瘤。政策出台次日,某头部直播平台股价暴跌 12%,单日打赏金额下降 23%。

1. 低俗团播:擦边球下的 “审丑狂欢”

软色情泛滥:部分直播间主播穿着暴露、动作暧昧,用 “翻牌选妃”“蒙面摸人” 等低俗玩法诱导打赏。例如,某主播在 “跪爬拉票” 时不慎走光,单场打赏超 80 万元。畸形互动设计:PK 环节设置 “打赏入股”“验资局”,要求用户刷礼物证明经济实力。2025 年某主播与 “榜一大哥” 对赌,输家需直播吃蟑螂,导致未成年人模仿险酿悲剧。

2. 虚假人设:精心编织的 “情感陷阱”

身份造假成风:主播冒充 “贫困户”“海归精英”,甚至用 AI 生成虚假内容。2025 年某 “支教老师” 被曝开宝马住别墅,其私域直播诱导老年人打赏 “支援山区”,涉案金额超 300 万元。涉赌式营销:以 “密码房福利”“刷礼物抽奖” 为名,吸引用户参与变相赌博。某平台 “虚拟货币兑换现金” 骗局中,2000 余名用户被骗超 1.2 亿元。

3. 未成年人打赏:隐蔽的 “家庭财富收割机”

诱导手段升级:主播以 “恋爱交友”“游戏收徒” 为幌子,教唆未成年人盗用家长身份信息。2025 年上半年,某平台未成年人打赏投诉量同比增长 47%,部分案件涉及金额超 10 万元。平台漏洞百出:部分直播 APP 未严格执行实名认证,甚至默认未成年人使用成人账号。2024 年某 13 岁女孩用奶奶手机打赏,三个月刷光 28 万元养老钱。

4. 非理性打赏:算法驱动的 “成瘾机制”

榜单排名刺激:平台以打赏额度为唯一标准对主播和用户排名,“榜一大哥” 可获得 “防禁言”“专属客服” 等特权。某用户为争夺 “守护位”,半年内打赏 19 万元,最终妻离子散。消费提醒缺失:单日打赏无上限导致冲动消费。2025 年某企业财务人员挪用公款 23 万元打赏,只为让主播 “喊自己名字”,最终获刑 5 年。

1. 内容审核 “全面加码”

AI + 人工双审核:要求平台对直播内容进行实时监测,重点识别低俗动作、虚假宣传等违规行为。抖音 2025 年第一季度通过 AI 拦截诱导打赏违规行为超 120 万次,违规率下降 25%。主播分级管理:建立 “红橙黄绿” 四色信用评级,对违规主播实施限流、封禁等阶梯式处罚。某平台对低俗团播主播累计封禁账号 2.3 万个,清退公会 29 家。

2. 功能设计 “去商业化”

打赏限额强制化:要求平台设置单次打赏上限(如 5000 元),单日累计超 1 万元触发人脸验证。某平台实施该措施后,高额打赏投诉量首周下降 63%。榜单 PK 规范化:取消 “打赏排行榜”,禁止以打赏额度为唯一标准推荐主播。斗鱼、虎牙等平台关闭跨直播间打赏广播功能,有效遏制攀比之风。

3. 未成年人保护 “密不透风”

实名认证刚性化:所有用户需通过身份证 + 人脸识别双重认证,未成年人账号默认关闭打赏功能。2025 年某平台拦截未成年人打赏行为超 58 万次,追回款项 1.7 亿元。家长监护工具升级:推出 “青少年模式” 专属入口,家长可设置每日观看时长、消费限额等。2025 年暑期,未成年人通过 “青少年模式” 观看直播的比例提升至 68%。

4. 法律追责 “动真碰硬”

连带责任明确化:平台、MCN 机构、主播对违规行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2025 年某虚假人设主播被法院判决赔偿用户损失 500 万元,其所属 MCN 机构被罚款 2000 万元。专项执法常态化:中央网信办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 “线上巡查 + 线下核查”。2025 年 10 月专项行动启动以来,已查处违规平台 37 家、主播 1200 余人。

1. 理性消费 “三问法”

我真的需要打赏吗?:避免因 “主播喊名字”“加入粉丝群” 等虚荣心理冲动消费。打赏金额在承受范围内吗?:单次打赏不超过月收入的 1%,单日累计不超过 500 元。主播内容值得打赏吗?:优先支持有才艺、有深度的优质主播,远离低俗擦边内容。

2. 家长监护 “四步走”

第一步:开启 “青少年模式”,设置独立密码。第二步:关闭支付免密功能,绑定家长专属银行卡。第三步:定期查看消费记录,发现异常立即申诉。第四步:加强亲子沟通,教育孩子树立正确消费观。

3. 证据留存 “五要点”

直播录屏:保存违规内容、打赏记录等关键证据。聊天截图:保留主播诱导打赏的话术、承诺等信息。支付凭证:打印银行流水、第三方支付账单。身份证明:未成年人需提供户口本、出生证明等。投诉记录:保存向平台、监管部门提交的投诉材料。

4. 维权渠道 “全掌握”

平台申诉:通过直播 APP 内 “未成年人退款” 通道提交材料,通常 7 个工作日内处理。监管举报:登录 “12377 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在线举报。法律诉讼:委托律师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主播、平台返还打赏款。2025 年某案例中,7195 名投资者通过集体诉讼获赔 2.85 亿元。

5. 替代选择 “更健康”

知识付费:订阅优质课程、讲座,提升自身技能。公益捐赠:通过正规平台支持贫困地区教育、环保等项目。兴趣培养:学习乐器、运动等爱好,丰富精神生活。

1. 内容价值回归

优质主播崛起:2025 年 “知识类直播” 观看人数同比增长 180%,某农业主播通过直播助农带货超 2 亿元。打赏模式创新:部分平台试点 “内容订阅制”,用户付费解锁深度内容,避免非理性消费。

2. 技术赋能监管

AI 风控升级:腾讯、斗鱼等平台研发 “违规行为预测模型”,可提前识别诱导打赏风险。区块链存证:通过分布式账本记录打赏数据,确保证据不可篡改。某平台应用该技术后,维权周期缩短至 30 天。

3. 国际经验借鉴

韩国:对直播打赏征收 “娱乐税”,税率根据打赏金额分级(5%-20%)。日本:要求直播平台设立 “冷静期”,用户打赏后 24 小时内可无理由退款。美国:通过《直播打赏消费者保护法案》,明确平台需对未成年人打赏承担全部责任。

从低俗博眼球到内容价值回归,从 “流量至上” 到 “用户为本”,中央网信办的两月专项行动,不仅是对直播打赏乱象的 “雷霆一击”,更是对整个网络生态的 “刮骨疗毒”。正如某主播在整改声明中所说:“真正的主播应该靠才华赢得尊重,而不是靠套路骗取打赏。”

你认为哪项整治措施最能净化直播环境?你身边是否有人因直播打赏受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让更多人远离陷阱!

来源:NoBloo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