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乡下的人都在问,董德升到底算谁?一纸户口本上写着中国人,可那一头金发、蓝眼直勾勾,在村里25岁那年拉着山东媳妇杨月梅,要说点什么“外来”的,谁脸上没冒过疙瘩?
“一个蓝眼睛、金头发的‘老外’,在中国东北农村,变成了600万粉丝的‘中国农民’!这事你信吗?!”
“董德升,俄罗斯族,却一口东北大碴子话,比你我都地道——网友炸了!有人怒,有人赞,他到底是哪一边的?”
“你家门前要是来了个看着像‘外国人’的邻居,还能跟他喝酒唠嗑,这事搁谁心里都得琢磨几天吧!”
今年乡下的人都在问,董德升到底算谁?一纸户口本上写着中国人,可那一头金发、蓝眼直勾勾,在村里25岁那年拉着山东媳妇杨月梅,要说点什么“外来”的,谁脸上没冒过疙瘩?
他爷爷的名字——彼得洛夫伊里奇,纯俄式大名,后来变成了“董”。
这事得翻到上个世纪头。苏俄内战逃难,好多人赶着马爬犁直接越冰而来,黑河这边一下子多了不少蓝眼睛、白皮肤的老外。董德升太奶奶带着孩子横渡黑龙江,落脚落在中国地盘。后来又迈进本地家门,嫁给个山东人,俩孩子也跟着姓“董”!
“一门三代,成分变了,名字换了,乡音都改了!”
可天生皮囊那在那摆着。小时候,董德升挤进教室,人家就盯着他的金头发,念起课文有股大碴子味,他自己说“天生呗”。久了,隔应的也就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事”。
村里早些年,俄罗斯族人跟汉族人拼在一起住,家家手头都紧,谁家玉米小麦分量不够,都敢拉下来问董德升你来帮手。他爱出力不抬杠,时间长了,谁都当他是自己家人。
可要到“婚姻”上,事儿就不一样了……
姑娘们先看脸,不搭理,说白了心里还是犯嘀咕。董德升处对象被拒不是一回两回。还是通过朋友牵线,杨月梅,山东姑娘,一咬牙答应下来,两口子拧着劲盖房子、生娃、种地,累是累,家也立住了。董德升干农活踏实,家里有说有笑,有时喝多了也闹腾一场,第二天照样下地。
村口闹腾,是2013年的事。一部网络片子《彼得洛夫的春节》火了——董德升演自己,讲村里怎么过年,观众看愣了:你这不是“老外”吗,说话比本地人还溜?!全国都在转,评论区一阵炸。后头的纪录片他也上了,把自家老故事搬到镜头前,家里炕头常年剥瓜子,逗孙子的时候,再加个段子,老百姓愿意听。
谁信,“50多岁的董德升,突然成了‘网红’,抖音粉丝直接冲上600万!”
农村人看董德升热闹,小青年跟着喊“老董!”董德升顺手开直播,卖自家黑土地的玉米、豆子,年卖600多万,成了逊克县的电商第一名。有人说他能干,有人说“抢我们饭碗”,有人就在网上骂他“长得不像中国人”,让他“滚回你老家去!”
董德升怼回去:“身份证上明明白白写着逊克县,老子生在这儿、长在这儿!!”
话一句顶一万句,你说他外人,他能跟你拼到底!可有人还是不服气,覺得他长相格格不入,有人就非得想着分个界线。这种事在农村,再常见不过。谁家要是娶个“外乡人”、外地媳妇,街坊邻居也得议论一年半载,更别说董德升天生长了一副“老外”面孔。
可偏偏“正经八百的中国人”,董德升怼道:“不喜欢中国,难道去喜欢谁?”
每天早晨六点他扛锄头下地,太阳刚升,地里的庄稼足有半个人高。午饭炕头扒拉饺子,手机随手开直播,弹幕一秒几十条。观众看戏,有人隔着屏幕骂他外人,他就冷脸杠回去。杨月梅有时不乐意,“不能光顾着拍短视频不干活!”董德升转身进地,直播暂停,劳动第一。
他家两孩子一个考上大学,一个刚做教师,堂堂正正捧国家工资。一家人住进县城楼房,门前小货车,小日子红火,左邻右舍提啥意见?
“我就是黑龙江人!不服?看田地批文,看户口本,上央视都说的清清楚楚!”——董德升就要这样吼出来。
但网络世界无情。两年内,骂董德升“不是中国人”的留言没断过。也有粉丝力挺他,“你是中国一分子,管别人说什么!”有人冷着脸南京腔留言:这就是个网红,还能算中国农民?
一场关于“你是谁”的争吵,在网络溅起水花。农村的老哥们听不懂这场吵,反正董德升春播秋收,地里活儿一件不落,村里谁家有急事,老董头一个蹿来搭把手。为人咋样,现实只看这些。
“外貌能决定归属感吗?干的事能代表你的根吗?”
其实,比董德升还扎根中国的外国面孔,村里还有好几个。有人娶了汉族媳妇,孙辈孩子们话都带东北味,谁还分啥血统?老祖宗是流亡的俄国佬你说出去都忘了,世世代代种地、翻锅、喝二锅头,“中国味”咋就没了?
可是都市里的键盘侠,总想用一棍子打死人。董德升做短视频卖农货、带货直播,有人点赞,也有人留言举报:这不是外人带头来抢农村生意吗?!真有人信了,村口集市倒没受啥影响,董德升依旧早晨6点出货,下午直播顺便侃家常。
他火了,却也“被边缘”。有人就盯着他蓝眼睛,咬定他不是自己人;有人看他干活能耐,夸他地道中国人。你说谁对谁错?董德升自己根本不理,他下地干活,晚上带孙子,农忙结束开一期直播,日子就这么过。
最扎心的,是身边不少老哥们开始学他直播,拍农村生活、种粮卖粮、拉家常讲故事。甚至不少外省的粉丝专门买他的玉米,东北农村出产,地地道道,没有一分假。
“中国人这仨字,到底看什么?样貌?祖先?户口?还是脚下的黑土地?”
董德升的故事,把村里人心里的那点隔阂直接端上桌面。说白了,人都有爱憎,村里看久了就当自己一家人,新来的就得过坎、过磕磕碰碰。可一到网络,分派站队气氛拉满,谁也说服不了谁。
你会怎么看董德升?他拿着中国身份证,操着东北口音,种着中国黑土地,却长着一副外国面孔。他是中国人吗?你是以血统说事,还是靠心底决定?你能心平气和接受自己的邻居这样“不同”,还是一辈子防着三分?
有一说一,农村的归属感,网络的认同感,从来不是一回事。“董德升现象”,你觉得是中国多元的象征,还是在动摇“我们是谁”的根?
你会选哪一边?你心里认不认同这样的“邻居”?你家门前要是住进来个董德升,你怎么看?留言吵一吵——
来源:港湾里繁忙的码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