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湘”当有味的地方》第三季收官盛宴 湘泰风味的破界对话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13:19 1

摘要:今天晚上七点半,湖南卫视和芒果TV同步播出《去“湘”当有味的地方》第三季收官节目,一桌菜摆出来,辣椒炒肉、带皮牛肉、剁辣椒蒸鸡,全是湖南人从小吃到大的味道,可旁边站着的,是泰国厨师,用姜、芥末、黄精、石斛,把这些菜重新煮了一遍。

湘菜在泰国火了,不是因为辣,是因为有人真把家搬到了别人的锅里。

今天晚上七点半,湖南卫视和芒果TV同步播出《去“湘”当有味的地方》第三季收官节目,一桌菜摆出来,辣椒炒肉、带皮牛肉、剁辣椒蒸鸡,全是湖南人从小吃到大的味道,可旁边站着的,是泰国厨师,用姜、芥末、黄精、石斛,把这些菜重新煮了一遍。

不是改良,不是迎合,是硬生生把湖南的灶台,搬进了曼谷的厨房。

这顿饭,不是为了赢比赛,是为了让人知道:你走多远,家的味道都能跟得上。

这节目不靠明星撑场,不靠特效炫技,就靠几个湖南厨师,带着一锅辣椒,从岳阳到长沙,从娄底到湘西,一路比拼,最后把菜端到泰国人面前。

他们没说“文化输出”,但每一道菜都在说:我们不是来教你们怎么吃,是来告诉你,我们怎么活。

辣椒炒肉,不是一道菜,是一个母亲清晨五点起床炒的那盘菜,是儿子离家前偷偷多夹的那口肉,是老人病了,儿子端着饭说“多吃点,不辣也行”的那句哄人话。

这菜到了泰国,一个湖南老移民吃了,眼泪掉进碗里,不是因为辣,是因为这味道,让他想起三十年前坐船去泰国时,怀里揣着的那瓶辣椒酱。

泰国年轻人说,湘菜和他们本地口味“高度契合”。

这话听着像客套,其实不是。

泰国人吃辣,是吃一种痛快,湖南人吃辣,是吃一种不肯低头的劲儿。

一样的辣,不一样的根。

湖南人把辣当饭吃,不是为了刺激味蕾,是为了一天能多干点活,能扛住冷,能熬过穷。

泰国人吃辣,是为了解暑,是为了一顿饭吃得有劲。

可当这两种“辣”碰在一起,没人问谁更正宗,没人争论谁该让步,他们直接把辣椒、姜、鱼、虾,全扔进一口锅里,搅一搅,煮一锅新菜——姜辣鳗鱼,芥末罗氏虾。

这不是创新,是两个地方的人,终于找到了彼此说话的方式。

节目里有个细节,一个湖南厨师在曼谷的菜市场,蹲着跟卖辣椒的泰国大妈用中文比划,买了一大堆。

大妈听不懂,但看见他眼睛亮了,就多送了他一把。

这比任何外交辞令都管用。

湖南人不擅长说漂亮话,他们只会动手。

你给我一个灶,我就能做出你家的味道;你给我一勺辣椒,我就能让你想起你妈。

这不是营销,这是人和人之间最原始的沟通方式——用胃记住你。

这节目拍了三季,每一季都在往深了走。

第一季讲湖南本地的菜,第二季讲湘菜怎么在外地活下来,第三季直接把锅端到国外,不是为了炫技,是为了看看,当一个地方的味道,离开它的土地,还能不能活。

答案是能,而且活得比在老家还热闹。

因为离开家的人,比谁都在乎那口饭。

他们不是在卖菜,是在卖回忆,卖归属感。

有人会说,这不就是个电视节目吗?

有啥了不起?

可你想想,多少地方的特色菜,被做成旅游纪念品,贴个标签,卖个高价,没人吃,也没人记得。

可湘菜不一样,它不靠包装,不靠网红,靠的是那些背井离乡的人,靠的是他们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不是刷牙,是翻出那瓶辣椒,往饭里拌一勺。

这味道,不是餐厅能复制的,是生活熬出来的。

湖南银行冠名,湖南卫视和芒果TV联手,这不是简单的商业合作。

他们知道,真正的流量不在热搜,而在那些深夜里,一个在异国他乡的湖南人,打开手机,看到辣椒炒肉的镜头,默默关掉,擦了擦眼睛。

他们想做的,不是让湖南菜火,是让每一个在外的湖南人,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

你看那些冠军菜品,岳阳姜辣回头鱼、马王堆汉方烧烤套餐,名字听着像古董,可它们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是活在厨房里的东西。

有人在炒,有人在吃,有人在学。

泰国的年轻人,因为爱吃湘菜,开始学中文。

这不是广告的效果,是味道的回响。

语言能被教,但味道是刻在骨头里的。

你吃了,你就懂了。

这一季收官了,可故事没完。

湖南的厨师们,还会继续带着锅碗瓢盆,去别的国家,去别的城市。

他们不喊口号,不搞仪式,就一句话:“来,尝一口。”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

在外地,闻到一股熟悉的饭香,鼻子一酸,眼眶就湿了?

那不是想家,是你心里的某个地方,终于被谁轻轻碰了一下。

湘菜能走多远?

不是看有多少餐厅开在国外,是看有多少人,在异国的夜里,用湖南的辣椒,炒出了一顿,能让你哭出来的饭。

你说,这算不算一种无声的胜利?

来源:小颖谈综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