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戏背景板到百亿影帝,易烊千玺的成长路无人敢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16:07 1

摘要:这一天,校园里没有特别的布置,也没有提前预告,他只是安静地穿上那件迟到了三年的学士服,站在曾经熟悉的教学楼前。

文|瓜圈小雷达

编|瓜圈小雷达

十月的北京,秋意正浓。易烊千玺选择在一个平常的周末回到了母校中央戏剧学院。

这一天,校园里没有特别的布置,也没有提前预告,他只是安静地穿上那件迟到了三年的学士服,站在曾经熟悉的教学楼前。

有学妹后来回忆说,看到他一个人走在校园里的样子,恍惚间就像看到了任何一个普通的学生。

这次返校源于一个未竟的仪式。2020年,正值毕业季的他和许多同学一样,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错过了期待已久的毕业典礼。

没有拨穗正冠,没有毕业合影,甚至没能好好和母校道别。这个遗憾一直留在他心里,直到今年学校为那几届毕业生特别筹办了这场迟来的“圆梦典礼”。

在现场,他没有带助理,也没有刻意打扮,就像个普通学长般自然地融入了校园氛围中。

2018年,易烊千玺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在校期间,他的座位常常选在教室中间——那个最容易与老师视线交汇的位置。

同班同学回忆,即便在行程最满的时候,他也会尽量赶回学校上课。这份对学业的认真,让他在毕业多年后仍被老师们记挂在心。

大学四年间,他的职业生涯也在同步推进。2019年,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让他获得了专业奖项的提名;同年上映的电影《少年的你》更是取得了超过15亿元的票房成绩,并为他赢得了首个电影类奖项。

这些作品像是他在校园外修习的另一门课程,让他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2025年,历史题材电影《澎湖海战》发布了首轮海报,易烊千玺在片中饰演康熙皇帝。

这部电影从立项起就备受关注,而他在个人社交账号上配合宣传的内容,也在粉丝群体中引发了不同声音。

有台湾地区的粉丝直言难以接受,但也有人表示理解。这种因作品选择而带来的讨论,似乎已经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无法回避的一部分。

除了演员身份,他在其他领域也持续发声。2017年设立的爱心基金、2018年格莱美颁奖礼的亮相、2024年与国际奥委会的合作,这些看似不相交的点,最终连成了他独特的公众形象。

他的粉丝自称“千纸鹤”,将红色作为应援色,这些标志性的符号背后,是他与支持者之间多年培养的默契。

在影视作品之外,音乐始终是他不曾放弃的领域。2023年的专辑《刘艳芬》展现了他对音乐的探索,而2025年以每日发布单曲形式推出的《楔石》,则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

同年1月,他站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演唱《一起China Fun》,那一刻,他似乎将不同领域的自己融合在了一起。

市场的反馈往往最能说明问题。2020年和2021年,他连续登上福布斯中国名人榜首位。主演的《长津湖》收获57亿元票房,《满江红》锁定春节档期。

这些数字背后,是行业对他商业价值的认可。当“00后百亿票房男演员”的称号落在身上时,他已经在准备下一个挑战了。

每个站在聚光灯下的人,都难免会遇到质疑的声音。国家话剧院的招聘风波便是一次考验。当公示名单出现他的名字时,网络上涌入了各种声音。

他没有选择沉默,而是通过个人账号详细说明了参与招聘的全过程。这份坦荡,最终让风波渐渐平息。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工作车辆与路人发生剐蹭的事件中。当时现场视频在网络上快速传播,各种解读随之而来。

工作人员后来澄清,那是专业狗仔团队的故意围堵。这样的解释或许不能让所有人信服,但确实让事件的讨论告一段落。与此同时,他也在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几起人格权纠纷案的胜诉,让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底线。

纵观易烊千玺的成长轨迹,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偶像体系与专业领域之间寻找平衡的年轻人。

从组合中的青涩少年到专业院校的优等生,再从新人演员到实力派,他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这种成长模式,或许能为后来者提供某种参照。

他参与的作品,特别是那些涉及历史题材的影片,常常会引发超出艺术本身的讨论。

这种艺术创作与社会语境的交织,成为观察当下文娱生态的一个有趣切面。而市场给予的反馈——无论是票房数字还是商业价值排名——都在印证着这种选择的合理性。

当然,伴随着知名度而来的是更严格的审视。从招聘程序到日常出行,每个细节都可能成为公众讨论的素材。

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当代公众人物面临的复杂环境:即时传播的技术让信息飞速扩散,多方解读成为常态,而法律维权则是最后的防线。

在这个意义上,易烊千玺的经历不仅是个体的成长故事,也成为了观察行业生态的一个样本。

信息来源:

抖音

微博

#易烊千玺车辆围堵事件真相

#易烊千玺背景板到百亿影帝

来源:沫芷稀饭徐必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