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全世界都抢着招印度人——他们学历高、英语好、愿意吃苦;硅谷的程序员、医生、CEO里,到处都是印度面孔。
曾经,全世界都抢着招印度人——他们学历高、英语好、愿意吃苦;硅谷的程序员、医生、CEO里,到处都是印度面孔。
可如今的局面却颠倒了:从美国、加拿大,到英国、澳大利亚,再到海湾国家,接二连三收紧印度移民政策,签证费动辄上万美金,入境审查层层加码。
曾经的“精英人才”,如今被贴上“麻烦制造者”的标签。
那么,为什么印度移民的形象,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说到对印度移民的争议,绕不开的一点是文化差异。
印度人对自己的文化自豪感极强,不少调查都显示他们普遍认为“印度文明是世界最优秀的”。
这种信念在国内没问题,但一旦到了他国社会,就容易演变成“不融入”。
例如在饮食习惯上,印度普遍崇尚素食、敬牛为神,而在欧美和东亚社会,吃肉是日常。
当这种习俗被“道德化”,甚至被他们视为衡量他人“是否文明”的标准时,摩擦就很自然地产生。
此外,老大难的问题——种姓观念,也在海外继续发挥影响。
虽然印度宪法早就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在海外南亚社区里,基于出身的结婚、职业圈层、社交排斥依然存在。
2023年,美国西雅图成为全美第一个立法禁止种姓歧视的城市,这可不是空穴来风。
当地达利特(低种姓群体)公开表示,在硅谷公司里仍常因身份被排挤。
换句话说,印度社会内部那套“等级秩序”,并没有彻底留在国境线内,而是被部分人带去了全世界。
更重要的是,这种隐性的优越感与社会摩擦叠加,容易被媒体放大,从个别问题变成群体印象。
社交媒体上,不时有关于印度移民在公共卫生、邻里矛盾上的争议帖,一些行为个案被当作“集体标签”传播。
尤其在信息传播极快的今天,人们看到的往往不是事实全貌,而是“负面印象的叠加”。
久而久之,文化裂痕就变成心理隔阂。
任何移民议题,最终都会落到“经济账”上。
过去,各国乐意接收印度人才,是因为他们能填补科技、医疗等领域的人才缺口。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全球经济放缓,就业压力上升,本国民众开始追问——“我们的岗位被谁拿走了?”
美国H-1B签证成为争论焦点,某种程度上,印度人才成了替罪羊。
根据联合国移民数据,印度是全球最大侨汇来源国之一,2022年汇回国内的金额接近千亿美元。
这看似印度经济的骄傲,却让一些接收国感到心里窝火:你在我们国家挣钱,却把钱汇回本国消费;企业培训你、雇用你,本国经济却没受多少益。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金融外流”的焦虑,尤其在政治气氛紧张的时期,这样的经济情绪很容易变成“排外”的理由。
与此同时,海外企业内部的“印度圈子化”问题也开始被热议。
一旦管理层中出现印度背景高管,他们更倾向于提拔自己熟悉的同胞,这种“内部推荐文化”在IT行业尤为明显。
本意是互相照应,可在跨国企业环境中就成了“内部固化”。
有分析指出,这种结构性的趋同,导致团队文化偏向单一,沟通效率下降,甚至出现质量滑坡问题。
外界自然会把这种现象与“管理风格印度化”联系起来。
而除了这些方面外,宗教政治因素也悄然渗透进移民议题,成为加剧抵制的隐秘推手……
影响印度移民形象的另一条主线,是宗教与政治因素。
印度是多宗教国家,其中印度教与锡克教、伊斯兰教之间矛盾长期存在。
随着移民浪潮扩大,这些国内矛盾也被“出口”到世界各地,引发新的安全与政治风险。
加拿大的锡克教领袖遇袭事件,就是典型例子。
加印两国因此爆发外交争端,互驱外交官。
这起事件让人们看到,即使身在异国,一些政治纷争仍在海外上演。
锡克教社区在加拿大政治影响力巨大,加政府自然要表态;而印度坚持维护“国家利益”,两国关系一度冰冻。
对于加拿大民众而言,印度移民已经不仅是劳动力问题,更牵涉国内政治安全——这种感觉,很容易转化为“警惕情绪”。
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地区也不同程度上存在。
一些国家发现,在印度裔社区内部,宗教、政治派系斗争有时会延伸到社群组织、媒体乃至街头冲突。
政见不同导致的内部排斥,反向影响外界对“印度社群”的印象。
换言之,原本属于印度国内的政治分裂,被“全球化”了。
这种现象不是主流印度移民的选择,但确实造成形象负担。
宗教差异、非法移民、社群政治……这些交织在一起,构成一种复杂的全球现象。
印度移民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输出者”,而成为带着国家社会结构的“缩影”。
当这种“缩影”在不同国家接连引发争议,全球政策的趋紧也就顺理成章。
环球时报:《印度裔CEO在美国不再吃香?》2025年3月24日
看看新闻Knews:《日本政府将引进5万印度人才 多地爆发反移民抗议》2025年9月29日
环球网:《首批印度非法移民被美军机遣返,印反对党:他们被戴上手铐脚镣,这是侮辱》2025年2月7日
来源:道義长存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