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上海首个开在医院的药食同源甜水铺——“小南益膳堂”开张了,这里甜水种类繁多,定价均在20元左右。铺子门口,还有中医科医生定期坐镇“问诊”,顾客在点单前,可先辨体质,针对气虚、阴虚、阳虚、痰湿、湿热等各种体质,都会获得一系列对应的“小甜水”方案。开业第一周
说到医院,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诊室与药香;说到甜水铺,想到的则是甜蜜与市井。如今,在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它俩“合体”了。
日前,上海首个开在医院的药食同源甜水铺——“小南益膳堂”开张了,这里甜水种类繁多,定价均在20元左右。铺子门口,还有中医科医生定期坐镇“问诊”,顾客在点单前,可先辨体质,针对气虚、阴虚、阳虚、痰湿、湿热等各种体质,都会获得一系列对应的“小甜水”方案。开业第一周,甜水铺里一款名为“大满贯”的单品成了“流量王”,售出600余份。
这场“中医药+餐饮”的跨界,也不由让人好奇:这一轮热潮,能否走得长远?
契合Z世代养生哲学,医院里的甜水铺“火”了
《2025年Z世代健康消费趋势报告》显示,Z世代健康消费中占比最高的两类是健康饮品或中式调理(71.8%),以及功能性食物或饮品(70.9%)。由此可见,年轻人希望通过入口温柔、体验轻松的消费方式,达到健康养生的目标,而不是完成枯燥的“保健任务”。
药食同源,也在Z世代中受到热捧。然而,怎样的药食同源才是真正的养生?
“药食同源,这个概念现在很火,但也最容易被误解。”奉贤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高晋生告诉记者,药食同源指的是国家明确列出的106种可同时作为药物与食材使用的中药,通过科学搭配,可以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适用于亚健康或轻微疾病人群的养生保健。“但真正治疗疾病时,仅靠药食同源肯定是不够的,还是要咨询正规医生,对症治疗。”高晋生由此谈到开在医院里的甜水铺:它的出现,精准捕捉了一批渴望“身体要调、口福要享、生活也要好”的亚健康人群的心理。
如今,每周五中午,高晋生也会到小南益膳堂门前坐诊。许多顾客请他推荐甜水,他给出的建议往往是:“可先跟着感觉走,因为身体往往会给出提示。比如,突然想吃雪梨、银耳,也许正是身体在告诉你需要润肺、养阴。”在此基础上,他还会为消费者们“把关”。提醒血糖高的人不宜喝得太甜;再如,黄芪、山药虽能健脾补气,却不适合湿热体质者等等。
“小南益膳堂,让中医进一步融入日常生活。”高晋生直言:“调养,不一定苦口,也可以是甜的。”
“中医药+餐饮”,有人退场有人突围
事实上,中药与餐饮结合并非新鲜事。就在今年上半年,扬州市中医院的“药膳面包”一度爆火,上市首日几千个面包几小时内售罄;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推出的“折耳根面包”也一度出圈。
然而,从“中药奶茶”到“药膳轻食”,热潮掀起后也伴随着退潮。在人们的印象中,曾经“热”过一阵子的中药茶饮品牌,后来也相继闭店。对此,有业内人士评价,消费者往往“首单好奇,复购无感”,这就是中药奶茶一旦过了新鲜劲,市场迅速降温的原因。所以,中药茶饮的市场也在经历洗牌、并悄然分化:一类主打好喝,中医药元素成了“噱头”,产品变成挂着中药名称的奶茶;另一类则强化药性,与中医服务场景融合,不再追求口感。
该如何平衡药味与甜味?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小南益膳堂的菜单在研发、选材、制作标准上力求原创,形成自有特色。其背靠的奉贤区中心医院国家临床研究创新中心团队,遵循中医“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理论,从药食同源食材中筛选既具功效又可与甜品融合的材料。
“比如荔枝、红枣自带甜味,既能减少糖用量,又能改善口感;桃胶、银耳若工艺得当,还能形成绵密顺滑的质感。”接受采访时,研发团队还提到一处细节:哪怕是同一种莲子,也会比对不同产地的品质与口感,力求在原料上做到极致。
目前,店内28款产品的配方,均由中医专家、现代临床营养专家和甜品师共同审核。这个跨界团队的愿景是,让中药甜水既有中医理论支撑,又符合现代人对味觉的期待。
“药食同源”并非养生捷径,而是生活态度
就在上周,一位顾客开了一个半小时的车专程来到小南益膳堂,只为尝尝这里的甜汤。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这家甜水铺开业以来,这样的顾客并不少。兴奋之余,研发团队也在冷静思考:“当‘网红’容易,要‘长红’难。”比起销售业绩,团队更希望这家甜水铺能成为一个传播健康文化、引导生活方式的窗口。
在质量管理上,小南益膳堂正尝试建立标准化体系,以保证甜水功效和口味的一致性。同时,团队还考虑加大科研创新力度,比如结合健康大数据和节气变化,持续研发新品。
确实,一家开在医院里的甜水铺,很容易获得消费者的信任感——奔着健康诉求,“消费场景与产品逻辑一致”。这或许也是当下许多街头茶饮品牌所缺乏的。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场“甜水热”的背后,更折射着大众健康观念的转变。过去,医院是“治病”的地方;如今,它也可以是“养生”的空间。当医疗机构主动打开健康服务的新界面,传统中医文化与现代健康经济之间的隔阂,也正被一点点打通。
不过,要让“药食同源”真正走得更远,仍有难题待解:中医讲“因人而异”,餐饮讲“标准口味”,两者如何兼顾?如何让公众认识到“药食同源”并非养生捷径,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在专家看来,真正的创新,不只是让中药的苦变甜,更是让中医文化的智慧,以更日常、更现代化的方式,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
来源:文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