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曾国藩,很多人会想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可很少有人知道,年轻时的曾国藩其实资质平平——科举考了7次才中秀才,连他自己都曾自嘲“愚钝”。
豆包AI生成图片
提到曾国藩,很多人会想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可很少有人知道,年轻时的曾国藩其实资质平平——科举考了7次才中秀才,连他自己都曾自嘲“愚钝”。
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却凭借极致的自律,一步步从乡村书生走到权力中枢,成为影响晚清格局的关键人物。而他一生坚守的“12条自律法则”,更是被后世奉为“修身宝典”。今天就带大家拆解这12条法则,看看普通人能从中学到哪些自我提升的干货!
很多人一提“自律”就觉得是“苦行僧式的折磨”,但曾国藩的自律恰恰相反——他以“敬”为内心标尺(敬畏做事、尊重他人),以“勤”为行动底线(不偷懒、不敷衍),以“恒”为执行关键(不半途而废、每日坚持)。
简单说,他的自律不是“逼自己做不想做的事”,而是“通过规律的习惯,把小事做扎实,把日子过明白”。哪怕每天只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也能拉开差距。
曾国藩说“主敬”就是“整齐严肃,无时不慎”,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做事别马虎,待人别轻慢。
他自己面见官员时,哪怕对方职位比自己低,也会正襟危坐认真倾听;在家读书时,绝不会边看书边闲聊,更不会随意应付。
怎么学?
早上起床后花3分钟梳理当天要做的事,别抱着“混一天算一天”的心态;和人说话时放下手机,别打断别人,哪怕是听家人聊天也认真回应;小事不敷衍,比如整理桌面、写工作报告,认真做不仅能少出错,还能培养专注力。晚清官场忙得脚不沾地,可曾国藩再忙也会抽半小时静坐。他在日记里写:“静坐时不想杂事,脑子反而更清楚,之前想不通的事,坐着坐着就有思路了。”
现在人天天被手机、工作围着转,脑子像“乱麻”,其实更需要“静坐”来理清思绪。
怎么学?
不用追求“盘腿打坐”,睡前或早起后,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就行;刚开始静不下来,就专注于“呼吸”——感受空气进鼻腔、出鼻腔,慢慢就能沉下心;每天10分钟起步,别贪多,能坚持比“坐多久”更重要。“早起”是曾国藩最出名的习惯,他一辈子没睡过懒觉,哪怕晚年生病,天不亮也准时起床。他说:“早起的人,不仅精神足,还能多做很多事。”
现在很多人把“熬夜赖床”当常态,可你有没有发现:早起的人,一天好像比别人“多活2小时”?
怎么学?
别一上来就定“5点起”,先比平时早20分钟,适应后再慢慢提前;起床后别摸手机!先叠被子、喝杯温水,或简单拉伸,让身体“醒过来”;周末别放纵,哪怕多睡半小时,也别把作息完全打乱(不然周一更难起)。曾国藩读书有个“死规矩”:一本书没读懂、没读完,绝不去碰下一本。他读《论语》时,反复精读10多遍,直到能随口背出、讲出道理,才开始读下一部经典。
现在很多人“读书像打卡”,一年列10本书单,结果每本都只翻几页,最后啥也没记住——这就是“贪多嚼不烂”的坑。
怎么学?
每次只选1本书读,哪怕是“薄书”,也读完再换下一本;每天定个小目标:读20页,或读30分钟,别追求“一天读半本”;读的时候随手画重点、写批注,哪怕只写“这段说得对”,也能加深记忆。曾国藩把《资治通鉴》当“人生教科书”,每天必读1-2卷。他说:“历史里藏着前人的成败,看懂了,自己遇到事就不会犯傻。”
比如他带兵时,借鉴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术,避开了很多用兵误区;处理人际关系时,参考古人“待人之道”,少得罪了不少人。
怎么学?
不用啃《史记》《资治通鉴》这种大部头,先从通俗历史书入手(比如《明朝那些事儿》);读的时候多问自己:“如果我是这个人,遇到这事会怎么做?”每周记1个历史教训,比如“项羽太骄傲导致失败”,提醒自己别犯同样的错。年轻时的曾国藩是“直肠子”,说话不注意分寸,好几次因为“口无遮拦”得罪上司。后来他醒悟:“说话随便的人,不仅没人信,还容易惹麻烦。”
现在很多人也有这毛病:聊天时乱评价别人、随意承诺做不到的事,最后把关系搞僵,自己也吃亏。
怎么学?
说话前停3秒:想想“这话该不该说”“会不会伤人”“能不能做到”;不确定的事别乱说,比如“这事我觉得肯定成”,不如换成“我试试,有结果告诉你”;别传八卦、别揭人短,哪怕是和熟人聊天,也要留三分余地。曾国藩说的“养气”,不是“练武功”,而是“控制脾气、稳住心态”。他带兵时,哪怕打了败仗,也不会乱发脾气,而是坐下来分析原因——因为他知道,急躁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事情更糟。
现在人压力大,一点小事就容易上火:孩子不听话、工作出纰漏,瞬间就炸毛,最后不仅伤了自己,还伤了身边人。
怎么学?
快发火时先深呼吸:吸气4秒,憋气2秒,呼气6秒,情绪会慢慢平复;觉得烦躁时出去走5分钟,别闷在屋里“钻牛角尖”;接受“不完美”:比如工作没做好,别骂自己“没用”,先想“下次怎么改进”。曾国藩早年为了考科举,经常熬夜读书,结果把身体搞垮了——后来他醒悟:“身体不好,再大的本事也没用。”于是开始规律作息、清淡饮食,再也不“透支身体”。
现在很多人把“熬夜、暴饮暴食”当“常态”,觉得“年轻扛得住”,可等到腰疼、失眠找上门,才知道后悔。
怎么学?
别熬夜!哪怕加班,也尽量12点前睡,早上早起效率更高;吃饭别“撑到饱”,七八分饱就够了,少喝奶茶、少吃油炸食品;每天抽10分钟运动:跳绳、散步都行,别总坐着不动。曾国藩从不满足于“会的东西”,哪怕当了大官,也会抽时间学军事、学经济,甚至学书法。他说:“一天不学新东西,就比别人落后一点,时间长了差距就大了。”
现在社会变化快,很多人工作后就不再学习,结果几年后发现:自己会的东西,早就“过时”了。
怎么学?
每天学1个小知识:比如看一篇行业文章、学一个Excel技巧、记10个英语单词;遇到不懂的别逃避:比如同事聊的新话题、工作里的新工具,主动去了解;睡前花5分钟复盘:“今天学了什么?下次怎么用?”曾国藩学东西有个习惯:每月都会“回头看”——比如练书法,他会把这月写的字和上月对比,找出进步和不足;学兵法,会把这月学的战术再梳理一遍。
很多人“学东西像熊瞎子掰玉米”,学了新的忘旧的,最后啥也没掌握。
怎么学?
每月最后一天花1小时复盘:“这月学了什么?哪些没掌握?”把学过的东西“用起来”:比如学了写作技巧,就写一篇短文;学了沟通方法,就试着和家人好好说话;做个“学习笔记”:把重点记下来,方便回头看。曾国藩每天都会练半小时书法,他说:“写字要一笔一划慢慢来,急了就写不好——这和做人做事一样,得有耐心。”
现在人天天用手机打字,很少写字,其实练书法不仅能让字变好看,还能让人沉下心来,改掉“急躁”的毛病。
怎么学?
不用买昂贵的笔墨,找本楷书字帖,用普通的纸和笔就行;每天练15分钟,别追求“写得多好”,重点是“专注”;写字时别想别的事,只关注“笔画怎么写、结构怎么摆”,慢慢就静下来了。曾国藩晚上从不出门应酬、游荡,而是在家读书、写日记,或陪家人聊天。他说:“晚上是静下心做事的好时间,浪费了太可惜。”
现在很多人晚上要么刷手机到半夜,要么出去喝酒应酬,结果不仅没收获,还把身体搞累了。
怎么学?
每周至少3天“晚上不出门”:在家读本书、陪家人聊聊天,或整理下房间;少参加“无意义的应酬”:比如只是“凑人数”的饭局、没营养的酒局,能推就推;晚上别刷手机超过1小时,不然越刷越精神,影响睡眠。看完12条法则,可能有人会觉得“太麻烦,根本做不到”——其实曾国藩也不是一开始就全做到的,他是从“早起”“读书”这两件小事开始,慢慢增加其他习惯的。
普通人想借鉴,记住3点就够了:
从“小事”起步:别想着“12条全落实”,先选1-2条容易坚持的(比如早起、每天读20页书),等形成习惯再加新的;“坚持”比“完美”重要:比如今天没做到早起,别放弃,明天继续就行;读书没读够20页,读10页也比不读强;灵活调整不死板:比如曾国藩“夜不出门”,现在人可以改成“晚上不刷无意义短视频”;他“读《资治通鉴》”,你可以读自己行业的经典书——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曾国藩的厉害,从来不是因为他“天赋高”,而是因为他“能坚持”。这12条自律法则,看似普通,可真正能坚持下来的人,早就悄悄超越了大多数人。
来源:小哥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