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精神殖民”谎言,一场隐形的“新型战争”已上演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13:57 1

摘要:这事儿后来被福建国际传播中心做的短视频节目《中国·正发生》请出来聊一圈,节目请到的是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郑若麟。观察者网还把节目整理成了图文,大家能看到他说的原话。郑教授把这类做法叫作“精神殖民”,他把来龙去脉、长相和危害说得挺清楚,不是吓唬人,而是把事情摆明

新华社智库在9月7日的一份报告里点名了一个事实:美国正通过认知战把自己的价值观往外推,试图在全球范围内改变别国的思考方式和文化认知。

这事儿后来被福建国际传播中心做的短视频节目《中国·正发生》请出来聊一圈,节目请到的是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郑若麟。观察者网还把节目整理成了图文,大家能看到他说的原话。郑教授把这类做法叫作“精神殖民”,他把来龙去脉、长相和危害说得挺清楚,不是吓唬人,而是把事情摆明白。

他给“精神殖民”下了个很直白的定义:外来的意识形态慢慢把一个民族的主流价值替代了,最后让这个民族在价值判断上依赖别人。具体看,有三种表现:一是把外来的势力当成精神上的权威,二是照着别人加在你身上的规则来活,三是按对方的期待去改造自己。听着有点抽象,但他用了不少身边见闻去说明,反而更接地气。

有个细节挺有意思的,郑在法国呆了二十多年,他听人说过一句话:西方常常说一套、做一套——“照我说的去做,不要照我做的去做”。这话说明什么?表面上他们高喊言论自由,实际操作里有一套看不见的标准:选什么报道、怎么报道,讲不讲,都有不成文的门道。媒体在这里成了关键的一环,媒体会把一个国家的形象在别人心里定下来。碰上中国,西方媒体倾向负面,原因也很现实:中国现代化走的路跟“西方化等于现代化”这个既定叙事不太一样,矛盾就出来了。

他还点出了两样被“推广”的东西:一是把“民选”这一形式当成万能钥匙,二是把“自由市场”当成唯一的经济模版。为此,他提出了“民主原罪”这个词。意思是,西方把民主简化成投票这件事,不按他们的样子投票就被贴上“不民主”的标签。可问题是,他们自己那套选举也容易被金钱、媒体力量绑架,最后上来的可能成了资本的代理人。简单把“民有民治民享”缩成“民选”,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渗透。

精神殖民还有两点难缠:它藏得很深,不知不觉就进你脑子里;而且一旦习惯成自然,要翻转很费劲,可能得一代两代人去觉醒。更麻烦的是,很多人不以被同化为耻,反而觉得这表示自己“开化”、“现代”。这两点加起来,很容易把一个社会的价值判断慢慢改变。

他说政治正确也是个工具。不是说没有政治正确,而是在舆论场里它会形成一条看不见的界线,触碰会被标注。举例,郑说日本里头,有老一辈会承认历史问题,但年轻人在教育、媒体、影视长期影响下,可能对同一段历史有完全不同的认知。不是记忆力的问题,而是信息长期灌输后的结果。

把这些放到历史里看更清楚。西方靠殖民和早期工业化积累了资本,从而把“现代化=西方化”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对中国来说,过去有人一味把现代化等同西方化,换句话说就是把话语权交出去。现在中国走的是另一条路,这对那些认定“只有西方路子才对”的人,是个冲击。这个冲击表现在现实层面上,最直接的就是媒体话语权的争夺。

节目里有不少小细节。郑说他在法国和同行交流时,发现大家对“什么算新闻”有自己的判断:一旦太正面,就可能会被扣上宣传的帽子;在日本,官方场面上的发言和社交媒体上年轻人的看法经常反差大。这些看似零散的小事,拼在一起就是一套长期的叙事工程,慢慢把公众看世界的眼镜换了个度数。

那怎么办?郑的建议很简单也很具体:保持独立判断。不是把外来文化一概拒之门外,也不是一味崇洋。要有主体意识,对那些看上去合理但实际含糊的概念多留个心眼。别把“民选”当成衡量一切的尺子。要把民主看成民众真正拥有、管理和享受公共资源的状态,而不是只盯着投票这件事。

他还强调文化自信。年轻人该读书、应当见世面,也得学会核查信息。别把话都寄托在别人嘴里,自己要有判断。节目最后他列了三句实用话:多看、多比、多证。说完,他还挤出一句玩笑话,提醒年轻人别光听天花乱坠的说法,要自己去查证。讲话里既有学者的观察,也夹着生活里的直白感触。

来源:完美蛋糕UWe82Y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