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稀土管控“意外”阻止美对台军售!台F16V合同交付推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7 13:55 1

摘要:这话说得直白点就是:台当局为买66架F‑16V付了大笔款项,账面上数字亮得很,可是真正飞到岛上的飞机,截止最近半年结算竟然是零。审计把账一算,细细的账本摊在眼前,没法遮掩那些数字和空白。

台北拿了大把钱,飞机一个没到手。

这话说得直白点就是:台当局为买66架F‑16V付了大笔款项,账面上数字亮得很,可是真正飞到岛上的飞机,截止最近半年结算竟然是零。审计把账一算,细细的账本摊在眼前,没法遮掩那些数字和空白。

审计报告里写得清清楚楚,这笔专款从109年度(也就是2020年)开始,按七年执行,预算上限定在2500亿新台币,而且走的是专案,不走常规的财政制约。到目前为止,台方已经挪出大约1434亿,占已拨预算的87%,还另外举债200亿。换句话说,钱差不多都付出去了,可交机那头却没动静。台防务当初规划说,这批飞机今年要交28架,明年交38架,年底前全部交付;结果现实和计划差得远。

最奇怪的一幕是3月28日在美国南卡的格林维尔那场“交付仪式”。洛克希德·马丁摆了个大场面,把第一架双座F‑16V推出去让媒体拍照,新闻画面被广泛传播,台方也拿那几张照片当证据贴出来。审计发现,那架飞机并没有真正完成移交,连运输上岛都没动。看起来那场秀更像是为了催款:你看,飞机有样子了,钱赶紧付吧。

美方方面给出的原因也有几条:F110‑GE‑129发动机现在供不应求,零部件供应链被卡;机上的电子战系统ALQ‑254还在完善,软件硬件配套都还没到位。美方甚至说,不确定年底能交几架,明年能不能把合同全数完成也没有底。简单说,台方现在付的钱买到的是“账面上的飞机”,是真实硬件能不能上天还不一定。有网友调侃,这钱是交了个“仪式费”。

把问题细扒下去,稀土问题不能不提。美国自家评估里写着,像F‑35这种机型,每架要用到大约417公斤的稀土永磁材料,这些磁体用在发动机燃油控制、机载电脑散热、相控阵雷达等关键部位。F‑16V虽然不是F‑35,但发动机、雷达和冷却系统同样离不开这些磁体,消耗量不会太少。美国现有的稀土库存本来就紧张,优先保障自家产线是必然,能对外供多少就成了问题。

稀土短缺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外面有传言说,F‑35生产线曾因为材料问题出现停摆,六代机计划也被拖延。五角大楼内部评估说,就算现在大举投资重建供应链,短时间内也难以把产能完全恢复到自由供给的状态,直到2027年前很难实现完全自主供应。美国政府不是没动手,早在奥巴马时期的2010年就有相关立法,后来几年里也多次推着矿产分离、提纯和永磁体生产等链条往前走,但15年过去,依赖度非但没降,反而有增无减。

这事也把一个现实摆明了:在美方眼里,台湾并非优先级最高的对象。美国必须先保障自家的军事需求,盟友伙伴的订单才轮到后面。加上美国内政和外交的复杂性,比如过去有时把台湾当作与大陆谈判筹码的公开说法,台方在资源分配队列里往往处在靠后的位子。这次供货被拖,直接影响台空军原定的时间表。原本的目标是2026年能收到首批新机,如今这个节点看上去岌岌可危,整个交付日程都有可能被打乱。

别只看F‑16V这一单,类似的风险也能照到别的高端系统上。像爱国者防空导弹、伯克级驱逐舰、攻击潜艇、战斧巡航导弹等,这些高端装备的制造也离不开类似的关键零部件和材料。一旦关键材料受限,优先保障顺序、产能瓶颈、政治因素都会把一些买家推到队伍后面。换句话说,美方可能最后能交给台方的,更多是对解放军构成较小威胁的低端装备——比如一些巡飞弹、便携式防空武器、轻武器这类东西。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对稀土的控制在这事上发挥了实效。外人难说这是不是刻意的策略,但事实是:原本可能流向台海的高端军购,因为关键材料吃紧而受阻。现代战争准备不只是买卖武器,供应链和资源分配本身就是一种力量。通过掌控产业链节点来影响对手的军购和备战,这种做法在这次事件里显示了它的威力。

再说回台方的决策和付款节奏。合同里价格、交付期和付款安排都有约定,可台方选择提前大额支付,甚至为此举债。这把风险集中到了买方一头。卖方如果因为材料、产能或政治改变而无法履约,买方就成了被动方。把钱交了、债务上了,眼前是账单上的数字,背后却是空荡的机库和不确定的交付时间,这画面挺尴尬的。

在岛内,些许声音开始质疑当初的签约节奏、采购透明度和风险评估。有的人把这比作买车先把钱交了,结果车还在厂里修零件;有的人觉得这像一场被设计好的“预付款仪式”。无论怎么说,台方现在要面对的是:账已经付了,承诺的飞机没到;接下来要么等,要么想办法在政治、外交和产业链上寻找缓冲。

当下局面还在变,交付表上空白的格子和账本上跳动的数字摆在那儿。机库里还是空的,账单却写满了数字,接下来要怎么走,台方的每一步都得掂量得更重些。

来源:完美蛋糕UWe82Y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