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园地|小麦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9 18:55 1

摘要: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作物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小麦高产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永恒课题。影响小麦高产的因素较多,除气候、天气外,还有品种选择、高产配套栽培措施、机械收获防损等因素。适宜的配套栽培措施是获取高产的关键性因素。以下结合山东省高密市小麦高产栽培的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作物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小麦高产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永恒课题。影响小麦高产的因素较多,除气候、天气外,还有品种选择、高产配套栽培措施、机械收获防损等因素。适宜的配套栽培措施是获取高产的关键性因素。以下结合山东省高密市小麦高产栽培的实践,介绍小麦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高密市小麦高产栽培优选“济麦22”“山农32”两个品种。两个品种属山东省主推小麦品种,根据多年推广,品种适合小麦实际生产,属半冬性小麦品种,株型紧凑,抗倒伏性好,抗小麦白粉病,越冬抗寒性好,产量高,深受种植户喜爱。实际生产中,选择大厂包衣种子,以减轻苗期病虫害影响和调节苗期生长;也可根据实际进行药剂拌种,根病较重的地块可用20%苯甲·丙环唑拌种,地下害虫较重地块可用40%辛硫磷乳油拌种,也可混合使用以实现综合防治。

根据地块土壤肥力情况,坚持增施有机肥,科学配方施肥,实现平衡施肥。每亩(667平方米) 可选用成品有机肥3000千克,也可每亩选用腐熟鸡粪、牛粪、羊粪3~5立方米,有条件的种植户可适当加大有机肥施用量。配方肥可选择复合肥(15-15-15) 50千克,也可氮磷钾肥配合施入,同时补施微量元素肥料。肥力高、高产效果好的地块采用氮肥后移技术,氮肥用作基肥与追肥比例为1∶1,所有基肥撒匀后随玉米秸秆还田一起耕翻。

利用机械深耕,确保耕深25 厘米以上,有效打破土壤犁底层,加厚活土层,可“旋一深一”,也可“旋二深一”,玉米秸秆还田地块建议至少两年深耕1次,保证耕作深度。耙地可选用配套机械,要求做到“透、细、匀、平”的标准,耕层松软,上松下实,平整无坷垃。

观察墒情,创造足墒播种条件,造墒要采取湆灌或喷灌方式,按照每亩用水量为15立方米,不可大水漫灌,避免地表板结;特殊年份也可先耕后种,播种后可紧跟喷灌蒙头水,结合田间情况做好适墒划锄,从而做到一播全苗。

建议采用宽幅精量播种的方式,该方式采用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改传统小行距(15~20厘米) 条播为宽行距(22~26厘米)条播,改种子条状分布为带状均匀分布,播幅8~12厘米。每亩小麦播种量控制在8~11千克,晚播地块可加大至11千克以上。高产地块建议适期晚播,年后每亩基本苗确保在17 万~20万株,每株成穗2.7~3.2穗,从而确保每亩穗数保持在50万穗左右(浮动10%)。

调查苗情,确保全苗、壮苗。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苗,查看缺苗断垅情况,查找原因。对缺苗处及时补种经过催芽的同品种种子,补苗后踏实并浇水,及时拔出疙瘩苗或移栽,从而确保麦苗均匀、整齐、全苗、壮苗。冬季当气温下降到5℃左右、降雨不足时,浇越冬水,弱苗地块可同时每亩施尿素10 千克,浇水或降雨后,要及时划锄保墒,破除土壤板结。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小麦4叶期左右),进行冬前化学除草,可有效控制来年麦田草害。冬前镇压选择在土壤封冻前,旺长地块镇压2~3次。

小麦进入返青期后,需结合浇水或降水适时划锄2~3次,以促进幼苗早发。针对返青期至拔节期出现旺长的麦田,要及时采取镇压或化学调控措施控制旺长。当气温达到10℃以上时,需做好以下6项工作。

一是应对倒春寒,可喷施叶面肥(每亩用尿素0.6千克、磷酸二氢钾0.1千克、芸苔素10毫升,加水35千克溶解稀释)。

二是防治田间草害,可结合划锄人工铲除或进行化学防控,需注意的是,小麦进入起身期后不可再喷洒除草剂。

三是防治病虫害,重点防控纹枯病、根腐病、茎基腐病、麦红蜘蛛等,可选用三唑酮乳油、阿维菌素、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等药剂。

四是科学追肥,对于返青期麦田亩茎数不足80万株的地块,要及时追肥;亩茎数在80万株以上的地块,则选择在拔节期追肥。

五是预防小麦后期倒伏,可在起身期前后选用多唑・甲哌鎓微乳剂兑水喷雾。

六是合理灌溉,根据降水情况及麦田墒情,每亩浇水量不超过45立方米。

(一)肥水管理

小麦进入拔节后期后要及时浇水,若无自然降水,每亩用水量不得超过60立方米;具备喷灌条件的地块,可同时追施尿素,每亩用量为15千克。灌浆期和成熟期的浇水工作,是实现小麦高产的关键环节。若无自然降水,需结合土壤墒情和麦田长势进行灌溉:灌浆期每亩用水量控制在40~60立方米,成熟期每亩用水量则需控制在40立方米以下。

(二)病虫害防治

充分运用“一喷三防”技术,是小麦高产关键技术中防治后期病害和抵御干热风的重要手段。针对白粉病、锈病、赤霉病、麦叶蜂、蚜虫、麦蜘蛛等病虫害,可选用三唑酮乳油、氟硅唑乳油、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阿维菌素乳油、甲维盐等杀菌剂和杀虫剂,搭配氨基酸微量元素液肥、氨基寡糖素、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按照规定的配方用量混合后进行叶面喷施。“一喷三防”措施应在小麦扬花结束、进入灌浆期后实施,需结合小麦长势和病虫害发生情况,喷洒2~3次,每次间隔约1周,且在收获前2周停止喷洒。

(三)收获及储藏

采用机械统一收获时,对于在蜡熟末期收获的小麦,要及时进行晾晒,晒干后再入库贮藏;而在晚熟初期收获的小麦,晾晒2天即可进行销售或入库。

来源:农村新技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