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躺平”不是罢工,也不是失业,而是年轻人把人生调成“省电模式”——电量低于20%就自动关机,充到30%再开机,循环往复。
“躺平”不是罢工,也不是失业,而是年轻人把人生调成“省电模式”——电量低于20%就自动关机,充到30%再开机,循环往复。
过去我们管这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现在它有了官方学名:阶段性就业。
智联招聘刚给的数据很直白:42%的00后接受“干半年、躺半年”,互联网大厂HR补刀——00后平均在职周期三年里缩水了37%。
一句话,年轻人不是不想干,是想“干一段、喘一段”,把人生拆成可热插拔的电池。
别急着骂他们娇气。
人社部等五部门6月印发的文件白纸黑字写下“弹性工作权益保障”,北京、成都已经上线“灵活就业保障金”,允许社保按月份拼单,像点外卖一样随用随缴。
制度先松口,市场立刻跟进:共享工位按小时租、“生活降级顾问”帮你把月花销压到一千五、盒马美团卖临期盲盒一天多卖两倍——商业世界比爸妈更懂年轻人:他们不是懒,是只想为“刚好够用”买单。
把镜头拉远,数字更诚实。
上半年16—24岁青年失业率21.3%,创下新高;可同期灵活就业人数反而多了17%。
一边“没班上”,一边“不想天天上班”,两条曲线交叉,拼出新地图:防御性躺平。
兜里钱不够,预期刀口向下,年轻人干脆把人生切成AB面:A面打怪赚金币,B面关机回血,不陪跑内卷马拉松。
社科院给它起了个学术名——“蓄电池理论”,实验数据显示,创意类岗位在“间歇充放电”模式下效率反升28%。
翻译成人话:灵感不是加班加出来的,是睡够八小时加晒够太阳才长出来的。
真正有趣的是家长态度。
新华网调研,62%的80后父母“理解但不支持”,身体却很诚实:心理咨询机构统计,因职业焦虑求助的00后里,74%拿到父母“躺平基金”。
嘴上骂归骂,转账速度一点没慢——他们或许忘了,自己当年也嫌单位分房慢,辞职下海闯深圳。
代际轮回,只是当年叫“下海”,现在叫“上岸”。
北大光华董教授一句话点破本质:躺平是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
翻译成人话:当工资买不起梦想,甚至买不起房租,理性人自动减少供给——不陪玩了。
他开出的药方也野:企业别只发钱,允许把KPI换成假期,把年终奖换成“想上就上”的四天工作制。
深圳已经有人吃螃蟹,试点企业报告出来,00后离职率降四成,创意产出升三成。
老板们终于发现,让员工“电量30%上班”,比“电量5%硬撑”划算得多。
杭州更激进,直接造了个“数字游民公社”:800块月租,包住、包共享办公、包社保代缴,还送一群同样“阶段性上班”的室友。
入住协议只有一条——禁止聊“升职加薪”。
大家白天敲电脑、晚上江边跑步,没人问“你下一份工在哪”,因为都知道:电池充满自会开机。
所以,别再问“年轻人为啥不努力”。
他们只是在重写游戏规则:
第一,人生不是一次性长跑,是接力赛,跑一棒就得递棒休息;
第二,好生活不一定贵,也可以“刚好够用”;
第三,制度和市场已经学会顺着毛摸,谁先适配“间歇充放电”,谁先拿到下一代的劳动力红利。
历史早就演过这一集。1970年日本青年搞“消费冬眠”,1990年韩国青年出现“三抛世代”,最后都倒逼出更弹性的雇佣制度、更轻量的城市生活。
中国不过是把三十年压缩成五年,节奏更快,疼痛更短。
下一次你看到有人“躺半年”,别急着叹气,他可能正在偷偷校准自己的电压——等指针指向30%,他会像弹簧一样蹦回去,带着你没见过的创意和效率。
电池时代,判断一个人有没有落后,不是看他“有没有班可上”,而是看他“会不会按时充电”。
毕竟,未来职场只属于两种人:一种是会睡觉的人,一种是会给别人留时间睡觉的人。
来源:乖巧咖啡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