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国际数学界传来炸声——王虹同时拿下塞勒姆奖和ICCM数学奖金奖。塞勒姆奖是菲尔兹奖的“风向标”,1968到2024年的56位得主里,出了10位菲尔兹奖得主,陶哲轩2000年拿奖,6年后就摘了菲尔兹。ICCM金奖由丘成桐发起,每三年一次,限定4
两大数学顶奖同天花落王虹,她还有个身份是北大校友
更巧的是,和她一起拿“华人菲尔兹”奖的,是另外两位北大数院同学
2025年10月,国际数学界传来炸声——王虹同时拿下塞勒姆奖和ICCM数学奖金奖。塞勒姆奖是菲尔兹奖的“风向标”,1968到2024年的56位得主里,出了10位菲尔兹奖得主,陶哲轩2000年拿奖,6年后就摘了菲尔兹。ICCM金奖由丘成桐发起,每三年一次,限定45岁以下,被称为“华人菲尔兹奖”,这次得主是王虹、邓煜、袁新意,三人都是北大数院校友。
王虹的履历像“开了挂”:原本读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因热爱数学转去数院。2011年毕业后赴法深造,拿了巴黎综合理工和巴黎第十一大学硕士学位。2019年MIT博士毕业,导师是著名数学家Larry Guth。之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后,2021年加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当助理教授,2023年转任纽约大学科朗数学研究所副教授,今年刚升正教授。
更厉害的是,她还是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IHES)终身教授——这是IHES史上首位女性终身教授,之前13位数学终身教授里有8位拿过菲尔兹奖,位置含金量可想而知。
这次塞勒姆奖颁给她,是因为她解决了调和分析和几何测度论的核心问题。今年她和哥伦比亚大学Joshua Zahl合作,用127页论文证明了“挂谷猜想”——这个困扰数学界多年的难题,终于被她“啃”下来了。此外她在傅里叶限制猜想、Falconer距离集猜想上也有突破,今年还在数学四大期刊发了两篇文章。7月她回北大开3天讲座,台下座无虚席,田刚院士和韦东奕都在第一排认真听。
邓煜是北大07级,大三转去MIT,普林斯顿博士毕业,现在是芝加哥大学教授。他拿过普特南竞赛最高奖Putnam Fellow、IMO金牌,研究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今年初他和马骁、Zaher Hani一起突破了“希尔伯特第六问题”——这个1900年的难题,要求从牛顿力学通过玻尔兹曼理论推导流体方程,他们用“硬球模型”和Boltzmann方程,打通了粒子系统→气体动力学→流体力学的断层,最终推导出可压缩欧拉方程和不可压缩Navier-Stokes-Fourier方程。邓煜说这是“无心插柳”:本来想把NLS技术用到粒子系统,结果成了。
袁新意是北大“黄金一代”成员,2000年IMO金牌得主,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导师是华人数学家张寿武,现在回北大当教授。他研究Arakelov几何、代数动力学,2022年和谢俊逸证明了“几何Bogomolov猜想”所有情形,2024年又构造了准射影曲线族的“容许典范丛”,还在数学四大期刊发了多篇论文。他和张伟、恽之玮、朱歆文被称为“数学界四小天鹅”,张寿武评价他:“基本功没人可比,说结论对就肯定对。”
这三位北大校友的成功,藏着“必然”:他们都来自北大数院,都在45岁以下,都是202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ICCM)45分钟报告人,邓煜和袁新意还是IMO金牌得主。王虹转专业的勇气、邓煜跨界的灵感、袁新意扎实的基本功,加上导师的指引、同学间的合作,让他们能啃下百年难题。比如袁新意所在的“北大黄金一代”(00级左右数院毕业生),包揽了2018-2020年科学突破奖新视野数学奖、拉马努金奖等,他们互相打电话问问题,不是竞争者是合作者——张寿武说:“哪有这么好的学生,做完论文还不想走?”
有网友说:“韦神连续两届奥数金牌,天赋比他们高,可惜不在国外任教”;也有人说:“王虹要向华罗庚、陈省身学习,为国做贡献”。其实不管在哪,他们的研究都是华人数学的骄傲——王虹回北大讲座,袁新意回归母校,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反哺”。
王虹、邓煜、袁新意用各自的故事,诠释了“热爱+坚持”的力量。王虹从地空转数学,邓煜解决希尔伯特问题,袁新意回归北大,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批人在攀高峰”。有人问,他们会不会是下一批菲尔兹奖得主?其实答案不重要——他们已经用研究,让世界看到了华人数学家的实力。
在我看来,比奖项更珍贵的,是他们对数学的纯粹热爱。王虹说:“能解决问题就很开心”,袁新意说:“同学间的合作比竞争更重要”,邓煜说:“无心插柳的背后,是十年的积累”。这些话里没有“功利”,只有对数学的虔诚——这才是华人数学能崛起的根本。
这事你怎么看?
来源:九天一点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