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也是一名豆农,所以我能感受到这种痛苦。”当地时间10月26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美国广播公司《本周》节目中的表态,为僵持的中美大豆贸易争端注入了戏剧性转折。这位身家6亿美元的前对冲基金高管,一边自曝持有价值2500万美元的大豆农田,坦言中国“几乎降至零”
“我也是一名豆农,所以我能感受到这种痛苦。”当地时间10月26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美国广播公司《本周》节目中的表态,为僵持的中美大豆贸易争端注入了戏剧性转折。这位身家6亿美元的前对冲基金高管,一边自曝持有价值2500万美元的大豆农田,坦言中国“几乎降至零”的采购量带来的切肤之痛,一边抛出“中美已达成实质性贸易框架”的重磅消息,让深陷滞销困境的美国豆农看到曙光。
这场“身份披露”背后,是美国大豆产业的“完美风暴”。2025年美国大豆迎来二三十年来的罕见丰收,但中国采购量的断崖式下跌形成致命对冲——海关总署数据显示,9月中国自美大豆进口量降至零,为2018年11月以来首次,1-9月采购规模也较往年大幅缩水 。雪上加霜的是,北达科他州等主产区70%的大豆依赖对华出口,失去最大买家后,豆农即便远赴越南、菲律宾开拓市场,也难以填补中国市场的空缺,有农户直言“52%的大豆可能无处可去”。而贝森特名下的北达科他州农田虽靠租金稳赚年超100万美元,但这层“豆农”关联,让他的表态更具舆论号召力。
贝森特口中的“实质性框架”,源于10月25日至26日中美在吉隆坡的经贸磋商。他在节目中透露,谈判成果将缓解豆农担忧,不仅覆盖当季收成,更能保障未来数年的出口稳定。尽管未披露细节,但外界普遍将其与大豆贸易直接挂钩——此前美方多次施压要求中方恢复采购,而中方因高额关税等问题暂停进口,转而增加南美大豆采购量 。抖音流传的消息显示,美方预计中方将恢复美豆购买,作为交换,美国或暂缓对华加征100%关税的计划。
不过,中方的回应保持了审慎克制。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仅确认磋商“达成基本共识”,提及双方将进一步明确细节并履行国内批准程序,未对大豆采购等具体议题表态 。这种模糊性折射出谈判的复杂性:中方对美方贸易承诺的可靠性存疑,且正推进大豆自给自足战略,短期内难以完全恢复过往采购规模;美方则面临选票压力——美国农民是特朗普最坚定的支持者群体,其支持率超过90%,大豆滞销已引发强烈不满。
更具争议的是贝森特的“双重身份”引发的利益冲突质疑。按美国规定,内阁官员需在任命后90天内剥离潜在利益关联资产,但贝森特称剩余4%资产多为“流动性极差的农田”,迟迟未完成出售 。美国豆农对此并不买账:马里兰州农民伯里尔直言,贝森特靠收租稳赚不赔,与靠卖豆谋生的农户“根本不是一回事”,更批评他此前诋毁中方代表的言论“正在错失谈判机会”。这种信任 deficit,让“框架协议”的落地增添了变数。
目前,中美双方尚未公布框架协议的具体条款,大豆贸易是否包含其中、采购规模如何设定,仍待后续披露。对美国豆农而言,贝森特的“痛苦表态”与“框架消息”虽暂时缓解了焦虑,但只有实实在在的订单才能真正化解危机;对中方而言,贸易谈判需坚守平等原则,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互利共赢。这场围绕大豆的博弈,终究要回归“市场规律”与“相互尊重”的核心——当政治算计让位于务实合作,中美大豆贸易的僵局才可能真正打破。
来源:阿峰故事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