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谢娜站在央视演播厅的聚光灯下,手握话筒,第一次不是在搞笑,而是在讲国产操作系统怎么让手机不卡顿——这个画面,让无数人愣住了。
谢娜站在央视演播厅的聚光灯下,手握话筒,第一次不是在搞笑,而是在讲国产操作系统怎么让手机不卡顿——这个画面,让无数人愣住了。
她不是突然被选中的。
去年十月,她站在央视中秋晚会的舞台上,穿着素雅的长裙,语速放慢,笑容收敛,连转身的幅度都比平时小了三分之一。
观众说她“像变了一个人”,可没人说她演得假。
她没背稿子,也没用综艺腔,就是把“月圆人团圆”这句话,说成了邻里间拉家常的语气。
那晚,收视率破了近三年同类节目纪录。
不是因为她唱得多好,也不是舞美多炫,是观众觉得:这个平时在综艺里咋咋呼呼的女人,居然能稳得住。
一个月后,她又被叫回来了。
这次不是团圆饭,是科技发布会。
鸿蒙星光盛典,央视财经频道播,主题是“在一起,就可以”。
听起来像句口号,但背后是华为用五年时间,把一个没人信的国产系统,变成了能跑汽车、能控家电、能和手机无缝连接的底层引擎。
这事儿,专业术语一堆,数据满天飞,普通人听不懂。
央视找来撒贝宁,因为他能用三句话把量子计算讲明白;找来黄晓明,因为他是流量;找来王冰冰,因为她的声音让人安心;而谢娜,是那个能把“系统兼容”说成“你家的电饭煲和手机能聊得来”的人。
她不需要懂代码,她只需要懂人。
她知道老人不会用智能电视,是因为按钮太多;她知道孩子爱用平板,是因为界面花哨;她知道中年人怕换手机,是因为怕学不会。
这些,都是她从二十年综艺里摸出来的经验。
她不是在主持科技展,她是在当翻译——把工程师的语言,翻译成妈妈们能听懂的话。
央视这次敢用她,不是因为她是“流量”,是因为她能打通“流量”和“主流”之间的墙。
过去,央视的主持人,要正襟危坐,要字正腔圆,要像教科书。
现在,他们开始要能笑、能蹲下、能跟年轻人说“这玩意儿真香”。
谢娜不是第一个被邀请的网络红人,但她是第一个被连续两次邀请、且两次都放在关键节点上的。
中秋晚会是情感共鸣,鸿蒙盛典是技术认同——一个讲人心,一个讲信任。
她都接住了。
有人质疑:她专业吗?
她配吗?
可专业不等于只会念稿子。
真正的专业,是知道观众在哪,知道他们怕什么,知道怎么让他们不觉得被说教。
撒贝宁能讲清楚鸿蒙的架构,但谢娜能让一个六十岁的阿姨点头说:“哦,原来我手机不卡,是因为这个系统在帮忙。
”这才是传播的终极目标——不是让所有人懂技术,是让技术不被当成怪物。
这背后,是央视的悄悄转身。
他们不再只选“安全牌”,开始用“有效的人”。
他们知道,光靠权威喊话,年轻人不听;光靠明星带节奏,老年人不信。
得有人,既能走进演播厅,又能走进菜市场;既能和院士握手,也能和奶奶拉手。
谢娜就是这样一个接口。
她不是被“降维打击”了,她是被“升维使用”了。
同样的事,也发生在李佳琦身上。
他被邀请进国家博物馆讲非遗,不是因为卖口红,是因为他能让年轻人愿意听老手艺的故事。
董宇辉被央视请去讲农业,不是因为会背诗,是因为他能让城里人知道,一粒米是怎么从泥土走到餐桌的。
他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持人”,但他们都成了“沟通者”。
谢娜的两次央视邀约,不是偶然,是必然。
当主流媒体开始意识到,传播的尽头不是权威,而是理解;不是灌输,而是连接——那像她这样的人,就不再是“娱乐咖”,而是“信息摆渡人”。
我们总说,时代变了。
可真正变的,不是技术,不是平台,是人和人之间说话的方式。
央视不再只认“正经人”,开始认“能让人听进去的人”。
谢娜能上,不是因为她红,是因为她能把复杂的事,说得像邻居串门时的一句闲话。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最厉害的传播,不是谁嗓门大,而是谁能把话说到你心里,让你觉得——这事儿,跟我有关。
谢娜能上央视两次,是因为她做到了一件事:让科技,不冷。
那下一个,会是谁?
来源:贾贾娱乐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