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午9时,古将村登山节活动拉开帷幕,同步上线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也迅速点燃全场。现场设置三大主题区域,让参与者在登山途中“玩中学、乐中悟”,自觉践行“垃圾不落地”的文明理念。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在这满载丰收的季节
适合约上家人好友
一起登山望远,拥抱自然~
当我们走进户外
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时
也别忘了一起守护绿水青山的家园本色
请把喝完的矿泉水瓶
擦汗用完的纸巾
随手带下山来
正确分类投放
一起守护 绿水青山
在昌平区流村镇成功举办
“垃圾不落地 文明我先行”宣传活动
登山节参与者、当地村民、过往游客
……
数百人热情参与!
大家在趣味互动与知识学习中,
将“垃圾不落地”的文明理念
带回家庭、带向四方
"垃圾不落地"玩出绿色新花样
01
上午9时,古将村登山节活动拉开帷幕,同步上线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也迅速点燃全场。现场设置三大主题区域,让参与者在登山途中“玩中学、乐中悟”,自觉践行“垃圾不落地”的文明理念。
在登山起点,“可回收物玩偶”惊喜亮相,迅速成为打卡热点,吸引众多登山者合影互动。
色彩鲜明的宣传展板上融入了绿色生活指南,直观展示分类知识,吸引大家驻足学习,让低碳生活理念随行每一步。
左右更多折页内容
工作人员穿梭在人群中,发放折页、讲解分类意义,引导大家随手带走垃圾,以实际行动守护山林环境。
市集旁的游戏区人气火爆。游客们通过大转盘、掷骰子等游戏,将学到的分类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转到‘厨余垃圾’!果核不能随手丢弃,要投入绿色垃圾桶。” 大家边玩边学,在游戏中巩固了“垃圾不落地”的正确做法,每完成一项挑战还可获得一份实用宣传品,真正做到趣味十足,学有所获。
道路旁的拍照打卡板前更是人气高涨,村民与游客们手持“垃圾不落地 文明我先行”等标语牌拍照留念,用镜头记录文明瞬间,让绿色理念在社交分享中广泛传播。
游客李云达
再生资源回收区前,不少登山者主动投递水瓶、纸壳。这一环节不仅减少山林污染,更推动资源回收习惯融入日常。
“既文明又有纪念意义,以后登山一定坚持不留下一片垃圾!”一位游客的感言,道出了许多参与者的心声。活动在欢快中结束,而“垃圾不落地”的文明理念,却随着这句朴素的认可,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
趣味讲堂学分类
02
下午,垃圾分类科普讲座准时开场。“两只燕子着地飞,早晨出门夜晚归”(打一物)、“身上一把尺,肚里一条线,夏天线儿长,冬天线儿短”(打一物)……一个个贴近生活的巧思谜题,瞬间激发了观众的热情。大家争相举手、踊跃作答,现场笑声与掌声不断。
市城市管理委员宣教中心徐蕊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分类齐参与 低碳新时尚”主题讲座。她从日常生活的真实场景出发,将“源头减量”这一理念转化为具体、实用的生活技巧——从告别一次性用品,到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层层展开。徐蕊老师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让居民们意识到:我们不只是垃圾分类的践行者,更是引领新风尚的传播者。
讲座结束后,现场进入了紧张刺激的“垃圾分类知识PK”环节,居民们分组竞答。十道题目涵盖垃圾类别判断与投放实践选择,紧密联系日常生活。
“过期降压药属于什么垃圾?”“出门买菜哪种袋子更可持续?”一个个问题,让低碳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我平时就一直坚持垃圾分类,而今天参加的这个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今后我在家里做分类时也会做得更细致、更准确。”市民时景利说道。
市民时景利
“这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垃圾不落地’不仅是文明举止,更是一种资源循环的起点。比如,我现在会把家里的果皮、菜叶等厨余垃圾收集起来沤肥,制成酵素来养花。这样,垃圾没有成为环境的负担,反而在我家阳台完成了一次小小的生态循环,这让我非常有成就感。”市民李岩说道。
市民李岩
“我觉得这个活动特别贴近老百姓,形式也很亲民。回答问题还能拿到小礼物,体验感非常好!我们在家一直坚持做垃圾分类,比如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都会分清楚。我觉得养成习惯之后,其实一点都不难,对环境和资源循环也很有意义。”游客高景娟说道。
游客高景娟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