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拯救失效的大脑?-提升认知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7 12:40 1

摘要:消费者如果能把自己的购买意向打包招标,整个行业的利润和中间成本会被剥开,最终可能出现一家统领全行业的超级企业,价值不止万亿。这不是空想,是按一套简单算术推导出来的结果,数据和逻辑都能对上号。

消费者如果能把自己的购买意向打包招标,整个行业的利润和中间成本会被剥开,最终可能出现一家统领全行业的超级企业,价值不止万亿。这不是空想,是按一套简单算术推导出来的结果,数据和逻辑都能对上号。

说白了,就是把买东西的那股力量从散沙变成拳头。现在大家买东西,信息是不对称的:消费者不知道工厂的真实成本,也不知道中间环节到底抽了多少。正因为这样,分销商、平台、金融服务都能吃掉一大块利润。要是把需求集中起来,让消费者公开招标,那些抽头的东西就得退位。剩下的就是生产、研发、运输、交付这些能算清楚的成本和利润,大家当着面比价格、比技术、比效率,慢慢就会显山露水出赢家。

回头看这事怎么来的。十多年前的团购热、再往后众筹的冒头,本就透露出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让生产端或者平台继续把控,那条路就是把中间环节做大做强;另一条是把需求端组织起来,让消费者当主角。很可惜,市场的惯性和习惯把大多数人拉回第一条路。信息不对称的大脑习惯性地认为“知道得多的更有优势”,于是平台和分销的利益被自然放大,而消费者的集合力没有真正形成常态化的招标权。

举个能算得清的例子,别光说概念。假设有一部分中国人登记了100元的服装购买意向,算下来是14亿人×100元=1400亿。按一个粗略拆法,这笔钱里一半是成本,一半是利润——又粗又直,但够说明事。要是这些意向被公开招标,供应链各家知道需求量、知道规则,就会在竞标中把真实成本摆出来。效率高、技术好、管理强的工厂会因为能做到更低的真实成本而中标。长期下来,系统性优势会积累:他们拿到稳定订单、没有中间抽成、能把效率继续做大,这些因素叠加,行业会向头部集中。到最后,会有一家或几家能承接上万亿订单的供应链企业,利润可能过千亿,估值也轻松上万亿。这不是玄学,是按数字和逻辑往下推的结果。

把范围放大到全社会,消费规模是几十万亿级别。把金融和分销这些抽百分比的环节剔掉,剩下的就是实打实的生产和研发投入。一个把需求聚合、把招标权交给消费者的机制,会把原本属于中间环节的利润挤出来,变成消费者集体的收益。这个过程不是零和——如果设计得当,收益能长期化、可再投资,形成一种复利式的共享:消费者把平台收益部分化后,可以继续反哺新的产品和服务,形成闭环。

那怎么把“喜欢”变成有用的东西?我建议的落地动作很接地气:每个人花一元去表达支持,把“喜欢”变成可衡量的信号。别小看一元,广泛的参与能把小规模的意愿变成大的购买力。把内容、提案或者项目放到社交链上,通过“1元喜欢”的门槛去筛选,传播就有了动力。信息从1万、2万、4万、8万用户那种翻倍式传播,一周一轮,十周之后就能把局部声音放大成全国级别的呼声。到了临界点,透明度就起来了,很多之前被忽视的方案会露出水面,生产端自然会回应。

把机制往技术和流程层说清楚一点,不是空口说白话。先做一个小规模试点:选一个容易落地的品类,比如简易服装或者日用品,选一座城市做试点。流程可以这样设计——消费者登记需求并明确规格、数量和交付期;平台把这些需求标准化、拆分条款,公开招标;供应商提交报价和样品,必要时加上投标保证金;评标时不仅比价,还要看交付能力、质量控制和售后方案。结标后签订标准化合同,合同里写明质量检验、违约责任、结算周期。支付和结算可以走现有的第三方支付+托管机制,必要时引入可信的第三方来做验收和仲裁。这样一套流程下来,既有商业动作也有法律约束,能把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

另外要注意股权和利益绑定的设计。消费者不单单是买家,可以把他们的一部分权益转化成长期利益,比如通过购买意向获得未来产品折扣、参与分红池或优先分享权。生产者为赢得这部分权益,会在竞标里把真实成本、效率和长期承诺摆出来。这样一来,市场的博弈从“信息谁掌握更多”变成“谁能更便宜更稳、更有技术”。

技术上不需要发明什么黑科技,关键是把信息透明化和可追溯化。标准化的需求描述、公开的招标记录、可验证的交付证明,这三样东西就能把很多门槛拆掉。支付体系要支持小额多次参与,结算体系要支持供应链分账,法律合约要能简洁明了且可执行。实际操作里会碰到标准制定、质量验收指标、投标保证金比例、退换货机制、用户保障等一堆细节,每项都需要专业化设计,但都是工程问题,不是理论题。

当然会有人阻力。既得利益者不乐意把蛋糕分薄,会用规则、资源和话语权去拖延。普通消费者对新东西也会有怀疑,担心被诈骗、担心质量得不到保证。这些都很现实。应对的办法是双轨:一边做小范围可验证的试点,把数据和事实摆出来;另一边用社交化传播把试点的成功案例放大,让更多人看到真实效果。社群治理、信用机制、第三方监督在初期特别重要,做得好,阻力会慢慢被事实压过去。

历史上很多一开始被嘲笑的模式,后来成了常态。把消费者的购买意向组织起来,把“喜欢”变成能驱动市场的信号,不是靠口号而是靠清晰的流程、可量化的数据和可执行的合约去做。试点有人付钱参与,有合同约束,有技术支持,有合规检查,把一圈人真正绑在一起了,后面复制就容易得多。

细节会决定速度。比如招标文件的细化程度会影响供应商参与的门槛;样品检测和验收周期会影响资金周转;投标保证金和退还机制会影响投标热情。把这些做成标准化模板,能让规模化推广时减少摩擦。法务方面要考虑采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反垄断等合规点,早期把这些风险点排查清楚,会让试点更顺利。

在传播上,别指望单靠一篇文章或一次活动就把事做成。传播需要有节奏、有证据、有故事。把一个城市一个品类的试点做成案例,然后把数字、合同样本、用户评价、供应商反馈都呈现出来,让信息的对称性从局部往外扩散。社交链路和小额参与机制,会让“1元喜欢”这类动作有粘性,逐步形成规模效应。

接下来可以做的很直接:选一个容易规避法律红线、供应链相对成熟的品类,做三个月的闭环试验。把招标规则、验收标准、支付与仲裁流程全部写死,找几家愿意做长单合作的厂家先签框架协议。把参与的消费者组织成群,开通小额参与通道,开始第一轮招标和交付验证。把每一步的数据都记录、公开,形成可复制的操作手册。只要第一批数据靠谱,接下来就不是说服的问题,而是复制和规模化的问题。

来源:科学言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