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pp一上架,拿出电视看视频播客、音乐视频的体验就不一样了。以前很多人把手机App粗暴放大到电视上,看起来臃肿、操作还不顺手。这次Spotify把tv端从头重做,走原生tvOS那套,界面和交互都是为客厅大屏调过的,不是把手机界面直接拉到电视上那种懒办法。
Spotify的新版Apple TV应用已经上线
App一上架,拿出电视看视频播客、音乐视频的体验就不一样了。以前很多人把手机App粗暴放大到电视上,看起来臃肿、操作还不顺手。这次Spotify把tv端从头重做,走原生tvOS那套,界面和交互都是为客厅大屏调过的,不是把手机界面直接拉到电视上那种懒办法。
大屏的播放页不再是放大版手机屏幕。视频区、信息区、队列区分得清清楚楚,画面加载也更快。用遥控器换频道、选集、拖动进度条,反应更灵敏;如果你有手机,打开Connect还能用手机当遥控器控制播放、选歌、切换设备,省了在沙发上死盯着小遥控器猛按的尴尬。
这次主要把视频体验当作重点来改。视频播客和音乐视频的展示方式变得更适合大屏看:封面、章节、评论、相关条目排布上更讲究,能直接跳到章节,也能看到视频的时间轴和调速选项。播客方面,播放速度控制被放在了显眼位置,习惯“快听”把内容过一遍的用户可以更方便地调速;喜欢慢速品味的也能降速听。音乐视频支持同步歌词,字幕和歌词的位置会根据分辨率做适配,字幕不会再被挤到角落里看不清了。
队列管理这是个大改动点。以前在电视上排歌、删歌或者改顺序,很多人都得回手机上去操作,现在大屏上直接拖动、置顶、清空、保存播放列表都能完成。推荐逻辑也换了脑子,新增了类似“Spotify DJ”的推荐样式,会结合你历史和当前在放的内容来给出下一曲建议。推荐时还会考虑到在大屏看视频的场景,不只是根据单曲热度或时长,而是把视频、播客章节等信息一并算进去。
技术实现上强调了“为tvOS原生化”。这意味着团队放弃了那种跨平台的一套代码去适配各端的做法,改用更多tvOS自带的组件和聚焦导航模式。好处很直白:界面更顺眼,响应更快,遥控器支持更到位。加载策略也优化了:先把视频封面和章节信息加载出来,播放时再做缓冲,切换集数的延迟明显少了。网络不好时,新客户端会优先切到本地缓存或者低画质流,尽量保证不中断播放。
这次改动并非凭空想出来的。多年用户反馈里,电视端不能方便控制、看歌词、合理管理队列这些问题一直被提到。产品和工程把这些反馈当成最要紧的事情来拆解,先解决最常见的痛点,再去美化界面。于是现在的版本把常用操作放到显眼位置,流程也更直白,这点从使用感上能明显感觉到变化。
从更大的角度看,这也是Spotify布局客厅内容的一步棋。视频内容在平台上增长很快,过去以音频为主,但用户要的是在屏幕上也能有一致的体验。公司近来在客厅内容上动作频繁,和Netflix签了独家播客流媒体协议,这些都是把注意力从耳机往家庭电视迁移的信号。把播客、音乐视频做成电视友好的内容,不只是为了好看好用,更是在为广告和独家内容的变现准备土壤。这次Apple TV应用的更新,可以视为为更大内容计划做的基础设施升级。
说到实际场景,想象一下周末在客厅追一个长篇视频播客,你可以把语速调快一点赶进度;和朋友在一起看一版热门MV,歌词同步在屏幕上,一边看一边跟唱;家庭聚会时直接把手机连接到电视,把手机上排好的歌单投到大屏上,大家一起轮流点歌。以前这些场景中,总有那么一两个操作让人卡住——找不到歌词、想调速要回手机上去、队列想改又得重复点好多层菜单。现在这些动作在电视上就能直接完成,流程被打通了。
体验上有些细节值得注意。比如遥控器的聚焦导航做得更顺,按左右键选集不会跳来跳去;章节跳转后,时间轴显示更直观,不用盲点进度;播放速度调节是逐级的,有明显的速度刻度,不会让人摸不清节奏。队列里拖动歌曲的交互会给出明显的反馈,置顶、删除后界面会即时刷新,不用等半天。对于网络波动,有缓存优先策略,播放过程中切画质的切换也比较平滑,减少了卡顿带来的体验断层。
产品决策的过程也有迹可循:一线用户反馈—产品把问题拆解—工程实现优先级排序—上线验证。看得出来是一步步把用户抱怨变成要做的功能,而不是一次性堆一堆功能上去。这种做法避免了功能冗余,也能让常用场景先行改善。
有人会觉得这次改版是迟来的改进;也有人会猜测接下来电视端会不会推出更多像独家视频或付费节目的东西。照着现在的节奏走,Spotify在客厅的存在感确实在增强。灯暗下来,大家围着电视坐着,播放列表在大屏上滚动、歌词同步跳动、遥控器和手机交替当指挥棒,这种感觉和以前在耳机里偷偷听的体验,是两回事。
来源:科技星辰琼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