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6号,两家美机坠毁南海,没想到10月28日,美国密西西比州59号州际公路上,一辆运送猴子的卡车突然侧翻,车上装载的恒河猴趁机逃脱。
10月26号,两家美机坠毁南海,没想到10月28日,美国密西西比州59号州际公路上,一辆运送猴子的卡车突然侧翻,车上装载的恒河猴趁机逃脱。
当地警方很快发布声明,除了一只猴子外,其余逃脱的猴子均已被射杀。
警方还特别警告,这些猴子具有攻击性,让民众务必远离。
好好的运输卡车怎么会侧翻,逃脱的猴子又为何要被射杀。
更让人疑惑的是,警方没说清楚卡车上原本有多少只猴子,也没说明具体射杀了多少只。
这些关键信息的缺失,让整个事件蒙上了一层迷雾。
这辆卡车上的猴子可不是普通野生猴,它们是恒河猴,体重一般在7.7公斤左右,是全球医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动物。
这些猴子来自新奥尔良的杜兰大学国家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这个中心常年向各类科研机构供应灵长类动物用于研究。
但让人搞不清的是,到底是谁在运输这些猴子,它们的最终目的地又在哪里。
更让人揪心的是警方的处置方式,逃脱的猴子为何要被射杀。
警方给出的理由是猴子具有攻击性,可仅仅因为有攻击性就将其射杀,这样的做法是否合理,其实值得商榷。
实验猴的运输本就该有严格的安全保障,专用的运输车辆、坚固的牢笼、专业的押运人员,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可从这次侧翻事件来看,运输环节显然存在疏漏。
不然好好的卡车,怎么会在正常行驶的州际公路上发生侧翻。
猴子逃脱后,警方选择射杀而非捕捉,或许是出于快速控制风险的考虑。
但如此简单直接的处置方式,也引发了不少质疑。
毕竟这些猴子是用于科研的特殊动物,而非凶猛的野生动物,是否存在更稳妥的处置方案,外界不得而知。
如果说射杀猴子让人疑惑,那关于猴子是否携带病毒的说法,更是让民众一头雾水。
当地警方最初表示,这些猴子携带包括疱疹在内的疾病。
随后当地警长办公室又补充,猴子身上还带有丙肝等多种病毒,呼吁民众一旦看到务必报警,千万不要靠近。
可就在警方反复强调病毒风险时,杜兰大学却站出来反驳。
该校明确表示,这些逃脱的猴子并不具有传染性,还提及正在与当地执法部门展开合作。
同一事件,双方给出的信息完全相反,普通民众根本不知道该相信谁。
灵长类动物本身确实可能携带一些病原体。
恒河猴作为常用实验动物,在研究过程中接触各类病毒的概率也相对较高。
警方基于这一点做出病毒警示,从保障公众安全的角度来看,似乎有其合理性。
但杜兰大学作为猴子的饲养和供应方,理应清楚这些猴子的健康状况。
他们既然敢说猴子不具有传染性,大概率是对猴子做过相关检测。
如此看来,双方的矛盾或许源于对“传染性”的定义不同。
警方可能考虑的是实验室环境下的潜在风险,而杜兰大学强调的是自然环境中的传播可能性。
密西西比州野生动物与渔业部门的工作人员也赶到了现场,但他们并未对病毒争议给出明确表态。
这种沉默让事件的真相更加扑朔迷离,普通民众夹在中间,既担心被病毒感染,又搞不清该听从哪一方的指引。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并不是美国第一次发生实验猴出逃事件。
2024年11月,美国一家医学研究机构曾有43只实验猴出逃,后来全部被捉回。
更早的2016年,还有19只猴子从杜兰大学这个研究中心逃脱。
短短几年时间,同类事件多次发生,这就不是偶然了。
很显然,美国实验动物的运输和管理体系,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漏洞。
本来想单纯把这次事件当作个例来看,但后来发现,历史案例的频繁出现,已经说明问题并非个例那么简单。
实验动物的运输有着严格的行业规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对实验灵长类动物的运输有明确要求,包括车辆标准、押运人员资质、应急方案等。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规范显然没有被严格执行。
不然怎么会频繁出现猴子出逃的情况,运输车辆是否符合专用标准,牢笼的坚固程度是否达标,押运人员是否接受过专业的应急培训。
这些问题都需要打上一个问号,更让人担忧的是,跨部门的监管协作似乎也存在短板。
科研机构、运输公司、警方、野生动物部门之间,没有形成高效的沟通和联动机制。
对比欧盟的相关规定,美国的监管力度确实存在差距。
欧盟对实验动物的运输时间、押运人员资质都有更严格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意外事件的发生。
美国或许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完善自身的监管体系。
实验动物对于医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但科研需求不能凌驾于公共安全之上。
如何在保障科研顺利进行的同时,完善实验动物的运输和管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是美国相关部门必须面对的问题。
这次密西西比州的实验猴出逃事件,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实验动物管理体系中的诸多问题。
希望这次事件能给美国相关部门敲响警钟,加强实验动物运输的全流程监管,完善跨部门的沟通协作机制,细化健康检测和应急处置标准。
只有这样,才能既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又维护公众的生命安全。
来源:冷秋月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