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不冷,全看九月初九”,今朝九月初九,今年寒冬会很冷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9 17:15 1

摘要:全国约73%站点在重阳日出现降水,但今年冷或暖不能靠这一天拍板,权威预测指向“接近常年到偏暖”,且冷暖起伏更大

全国约73%站点在重阳日出现降水,但今年冷或暖不能靠这一天拍板,权威预测指向“接近常年到偏暖”,且冷暖起伏更大

田里的收割机轰鸣得像一场小型演唱会,水稻、玉米趁晴收割,冬小麦和油菜播种也赶紧跟上,大家都盯着天儿看——说白了,农时不等人,谁都怕连晴后的一场阴雨拖了后腿

我在菜市场买螃蟹,摊主一边系绳一边打听:“今天下雨了,是不是说明今年冬天要冷?”

这句问话,像把老话重新拎到桌面上

重阳是个有温度的节日

古人看“大火星”隐退,觉得火息冬来,于是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后来还成了尊老敬老的日子

家里老人最惦记的,是重阳糕的香甜和酒盏的温热,也关心冬天怎么过

换句话说,一句“冷不冷,就看九月初九”,不只是民俗趣谈,更像是生活里的经验法则

民间有句老话:九月九日雨,冬雪压树枝

这句话把今天的雨和冬天的雪连在一起,意思很直白:重阳落雨,冬季降雪可能更猛,树枝都会被压弯

对地里头的作物,这未必是坏事

积雪像给地盖了薄被,能稳住地温,减少土壤反复冰融造成的“根拔”现象;

雪水融得慢,渗得深,比暴雨更容易被土壤和根系接纳;

表层土能降到零下五度时,蛴螬、地老虎等越冬幼虫会被冻死一批

遇到重阳落雨,老一辈就会把雪铲和草料提前准备好

我也认同这份“未雨绸缪”的智慧,不过心里清楚:它是种提醒,不是铁律

重阳雷声急,牛棚添草席

雷的出现,意味着冷暖气流在这时段碰撞更剧烈,冷空气活动可能更频繁

说白了,牛羊的卧地要加厚垫草,饲料得多备点,这是保命的细节

冷冬对农业并非全坏,低温能诱导作物产生保护蛋白,细胞膜更稳,小麦经低温锻炼后抗寒性更强,来年遇到倒春寒也不至于“一夜变黄”

这件事在田边能看见:被冻过的苗,更挺得住风寒

重阳日头照,寒冬棉袄抛

这话听着夸张,其实是在提醒:重阳遇晴,多年经验认为冬天偏暖

但暖冬的“温柔”也可能有副作用

果树、冬小麦容易提前萌动,消耗掉储备,春天一遇冷就遭殃;

多年生作物像葡萄、茶树,冬季不够冷,休眠不足,来年开春反而发力弱;

土壤里的微生物一热情高涨就加速分解有机质,养分释放了但没人吃,往往跟着雨水流走

这些看不见的损耗,最后都要算到产量和品质上

说到底,暖冬不是轻松冬,是“要当心的冬”

重阳北风吼,寒冬冻成狗

北风带着冷空气一路南下,早点发力,冬季偏冷的概率会抬头

风进屋缝、进衣领,人会缩着肩膀,牲畜也更需要防寒

更扎心的是,冷不冷不只看温度,还看它来得有多猛、走得有多急

转回到科学层面,很多人会问:今天下雨,到底能不能预示今年冬天?

单靠某一天的天气,判定一个季节的冷暖,统计相关性只有0.2到0.3

国家气候中心给的数据很直白:单日天况与季节气候的联系弱得很

也有有意思的发现,比如江淮流域的重阳降水和次年梅雨期长度有0.48的正相关,这说明某些地区、某些指标能捕捉到一点规律,但远没到“拍桌子定冬天”的程度

今年更复杂

监测显示,Nino3.4区海温指数已连续3个月低于-0.5℃,触发拉尼娜阈值;

9月北极海冰范围较常年偏少8%,对环流也有影响

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判断是:2025/2026年冬季我国整体气温

“接近常年到偏暖”,但冷暖波动更频繁,北方和西南、华中可能遭遇阶段性低温雨雪,华东、华南易出现阶段性干旱;

区域上看,北方较常年偏低1到2℃,降水偏多20%到30%,珠江流域降水或减少三成

气象界没有“提前预测冷冬暖冬”的说法

首席预报员章大全反复强调,冷冬、暖冬最终要等冬季结束后统计认定,期间还可能出现“断崖式降温”后“快速回暖”的戏剧化走势

10月底还会发布更精准的冬季预测意见,值得继续盯着看

有人问:拉尼娜来了,会不会就是“超级冷冬”?

同样是拉尼娜,2008年冷到成灾,2020年却被认定为暖冬

2008年那次,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在南方僵持,低温雨雪冰冻把交通和电力都压垮;

到2020/2021年,全球变暖背景下南北温差收窄、西风带环流弱,整体偏暖,只在阶段性时段有冷侵

换句话说,拉尼娜是一张底牌,但牌局怎么走,还要看全球海气耦合、北极海冰、区域环流的联动

我欣赏传统的经验,也更愿意把它接到数据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做“气象谚语数字化解码”,收集了全国2.8万条农谚,拿历史气象数据做模型,试着把“老天爷经验”变成“可检验的指标”;

中国气象局也在推“智慧气象+传统文化”,把验证过的谚语信号引入农业预报

把谚语搬到数据里,才知道它值不值参考

这样既不丢民间智慧,也能提升我们做决策的底气

回到眼前,生活要继续往前走

今年的底色更可能是“接近常年到偏暖”,但冷暖切换会更频繁

我的建议很朴素:农田这头,抓紧收割、播种的节奏,留好排水和防冻的预案,牲畜圈里早准备干草垫和保温;

城里人就把衣柜分层搭好,别一股脑儿把最厚的拿出来,预防突冷,别轻敌

北方、华中、西南的朋友,留心阶段性低温雨雪,路面结冰和电力负荷都是现实问题;

江南、华南多关注干旱信号,储水和少浇勤看,别让苗子“渴着”

说白了,冬天可能不是一直冷,也不会一直暖,是“有节拍的冷暖交替”

我依旧喜欢重阳那点仪式感

桌上放一盘清蒸蟹,姜醋调好,老人端着温酒笑着问:“今年会不会冷得久?”

我看了看窗外的雨,心里有数,也保留了一点不确定

说到底,九月初九可以看,但别只看一次天

你那边今天是雨、是晴、还是刮了北风?

也欢迎把这一天的感受说说看,等权威的月底预测出来,再一起对照冬天的真实走势

来源:东方戏曲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