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有“印度甲亢姐”之称的印度知名女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宣称“全世界媒体都在造谣”,她还高调点名美国CNN、彭博社、英国BBC、法国《世界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日本《日经新闻》等国际权威媒体的报道“全是打胡乱说”,并指责这些媒体以《这场冲突暴露了印度空军的弱
近日,有“印度甲亢姐”之称的印度知名女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宣称“全世界媒体都在造谣”,她还高调点名美国CNN、彭博社、英国BBC、法国《世界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日本《日经新闻》等国际权威媒体的报道“全是打胡乱说”,并指责这些媒体以《这场冲突暴露了印度空军的弱点》《中国军工是这场冲突的最大赢家》《印度想展示实力,结果暴露的都是脆弱》等文章是“无中生有”。
无独有偶,甚至印度驻华大使馆也通过X平台公开喊话《环球时报》,要求其“不要发布虚假信息”。印度在国际舆论场中应对真相时,不仅不能实事求是地坦然接受,甚至还倒打一耙反过来苛责全世界。
毫无疑问,事实胜于雄辩,在2025年5月的印巴短暂冲突中,国际媒体普遍聚焦两个核心议题:印度军事能力的短板与中国武器的实战表现。例如,彭博社援引巴基斯坦军方消息称,中国歼-10C战斗机在空战中击落印度3架“阵风”战机,法国退役军官和达索公司官网的异常操作(删除部分战机档案)间接佐证了此消息。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则指出,印度试图通过“辛杜尔行动”展示实力,却因指挥混乱、情报失误暴露了系统性弱点。这些报道直接挑战了印度“军事强国”的自我定位,并引发国内舆论对高价采购西方武器的质疑。
然而,印度官方与部分媒体对此的反应并非直面问题,而是以“虚假信息”为名全面否认。例如,印度驻华大使馆指责《环球时报》转发巴方击落战机的消息“未经核实”,却未提供任何反驳证据;印度政府甚至一度封锁新华社和《环球时报》的X账号,试图阻断信息传播。这种“捂盖子”策略,本质上是将舆论场异化为“战场”,试图通过压制外部声音维护国内叙事的一致性。
归根结底,印度对国际舆论的激烈反应,实际上根植于多重现实压力。首先是莫迪政府近年来通过民族主义叙事巩固支持率,军事行动的“胜利”是其重要宣传工具。然而,冲突中印度战机的损失(尤其是高价采购的“阵风”被击落)直接动摇了这一叙事。政府不得不通过高调举办“三色旗巡游”、宣称“巴基斯坦无人机如稻草般脆弱”等方式转移矛盾。
而且,印度长期以“南亚霸主”自居,但此次冲突中,其依赖的俄制S-400防空系统与法制“阵风”战机未能展现预期效能,反而凸显了巴基斯坦在中国预警机、防空体系支持下的作战优势。承认失败不仅打击军队士气,还可能影响未来军购谈判。同时,印度国内媒体常以夸张甚至虚构内容吸引流量,例如在加勒万河谷冲突中夸大中方伤亡人数、编造“中国生物武器泄漏”等谣言。这种环境助长了民众对“外部阴谋论”的轻信,使得印度官方更倾向于通过对外强硬转移矛盾。
毫无疑问,印度的做法虽短期内能安抚国内情绪,却将导致长期风险。一方面,印度封锁媒体账号、否认事实的行为甚至已经被俄媒嘲讽为“丧事喜办”,而且法国、美国官员对战机损失的默认进一步削弱了印度辩词的可信度。长此以往,印度可能被贴上“不可靠信息源”标签,影响其国际话语权。而且,这种一味归咎“外部造谣”掩盖了军事体系的实际缺陷。例如,印度空军缺乏预警机协同、电子战能力不足等问题未被正视,反而将战败归因于“对手运气好”。这种回避反思的态度可能阻碍军事改革。
另一方面,印度将中国媒体列为“假新闻”靶子,甚至将中企正常合作污名化为“债务陷阱”,加剧了两国战略互疑。在全球化供应链重组背景下,这种对抗性思维可能使印度错失发展机遇。
究其本质,印度女主持人与印度官方的激烈反应,本质上是一场“信息主权”保卫战,但其手段却暴露了深层的战略焦虑。历史经验表明,压制真相无法赢得尊重,唯有直面问题、推动改革,才能实现真正的“大国崛起”。若印度继续将资源消耗于“舆论防御”,而非提升军事透明度和技术创新力,其“强国梦”恐将始终困于自欺与幻象之中。
来源:00后已成老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