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以为痛风只是脚趾疼,其实这病的破坏力远不止于此。长期不控制,肾脏、心血管、关节,哪一个都可能中招。对于这类老毛病,老百姓最常问的就是一句话:“有没有啥简单点儿的办法?”最近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倒是给出了一个不太起眼但挺有希望的答案——补充维生素C。
很多人以为痛风只是脚趾疼,其实这病的破坏力远不止于此。长期不控制,肾脏、心血管、关节,哪一个都可能中招。对于这类老毛病,老百姓最常问的就是一句话:“有没有啥简单点儿的办法?”最近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倒是给出了一个不太起眼但挺有希望的答案——补充维生素C。
研究结果显示,痛风患者如果规律补充一定剂量的维C,血液里的尿酸浓度明显下降,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下降了将近40%。这个数字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如果你是那个每年要去医院几次、痛到彻夜无法入睡的人,那它就是救命稻草。
很多人一听“痛风”,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吃太好、喝太多”的画面。但这种病并不挑人,年轻人、中年人、节食的人、素食者,都有可能中招。关键点在于体内尿酸水平——这个东西一旦堆多了,身体就开始“找麻烦”。
尿酸其实是嘌呤代谢的产物,人吃进去的食物、身体自身代谢,都会产出尿酸。正常情况下,它会被肾脏排出去。但如果肾脏不给力了,或者尿酸产得太猛,就会在血里堆积。当浓度过高时,这些尿酸就会像沙子一样结晶,积在关节里,引发剧烈疼痛。
更严重的是,尿酸不仅仅“卡”在关节。它会沉积在肾脏组织里,甚至攻击血管内壁。高尿酸血症和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但可以肯定的是,长时间尿酸高,对身体绝对是慢性伤害。
说实话,维C这玩意儿,一直都不算“主角”。感冒喝点、皮肤不好补点、抗氧化说点。可这次哈佛的研究,把它推上了新舞台。
研究团队选取了超过1500名确诊痛风的成年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每天补充1000毫克维生素C,另一组不补,其他生活方式基本一致。一年后,补充维C的那组,血尿酸水平平均下降了0.5到1.2mg/dL,部分人甚至不用再靠药物控制。
你可能觉得,这点降幅看起来没啥。但对于痛风患者来说,这就像是从高压锅里放出一口气。更关键的是,那组人的痛风发作频率、肾功能异常、甚至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都有明显下降,综合风险降低了约40%。
这不是个小数目。控制痛风常用的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虽然效果好,但副作用也不少,有人一吃就过敏,有人长期吃肝肾受损。相比之下,维C的安全性就高太多了。
这个问题其实也让研究人员琢磨了很久。最终的结论是,维生素C可能通过几个机制发挥作用。
它促进肾脏排尿酸。维C本身是一种温和的利尿剂,可以提高尿酸从肾小管排泄的效率。它可能影响尿酸的再吸收过程,让更多尿酸留在尿里,不再“回收利用”。
还有一个猜测是,维C的抗氧化能力可能间接对抗了慢性炎症。痛风本质上是炎症病,尿酸晶体引发的免疫反应会造成局部组织损伤,而维C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灭火器”的作用。
这个问题必须说清楚: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随便大剂量补维C。虽然它是水溶性维生素,过量一般通过尿液排出,但长期大剂量摄入,还是有风险的。
比如有些人肠胃敏感,维C吃多了容易腹泻。还有肾结石病史的人,如果草酸代谢异常,也要特别小心。更严重的是,有极少数人存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补维C可能诱发溶血反应。
所以建议是,想补维C之前,最好先查个血尿酸水平,咨询一下医生,根据个人情况决定剂量和方式。不要自己买一瓶就猛吃。
这点上,其实可以灵活操作。如果尿酸偏高但还没到吃药的程度,每天吃点水果蔬菜完全够用。比如橙子、猕猴桃、青椒、西兰花,这些食物维C含量都不低。
但如果已经确诊痛风,或者正在服用降尿酸药物,可以考虑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C补剂,尤其是药物副作用明显时,维C可能是个合适的辅助选项。
不过得强调一点:维C不是万能的,它是“辅助治疗”而不是“替代治疗”。该用药时不要犹豫,指望光吃维C就控制住痛风,那是想多了。
医学里经常会有这种现象,复杂的病,答案却藏在最简单的地方。维生素C就是个例子。它价格便宜,人人可得,但在对抗痛风这件事上,居然有着潜在的保护作用。
这不意味着所有痛风患者都该一窝蜂地去买维C,更不是让大家放弃药物治疗。它只是多了一种可能性,一种成本低、风险小的选择。
对于那些经历过痛风发作的人来说,每一次疼痛都是刻骨铭心的。如果一个小小的维C,就能让这种痛少一点、风险低一点,那就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建业,李宏伟.痛风的现代治疗策略与生活干预[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22,26(5):321–325.
[2]刘琳,陈志峰.维生素C对人体尿酸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1,37(12):1229–1233.
[3]赵刚,孙晓燕.维生素C在慢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健康营养,2023,33(4):45–48.
来源:马医师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