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张签证看着普通,却改写了中美科技交流的沉寂历史,他成了美国华裔知名学者里,第一个访问新中国的人。
1971年7月20日,杨振宁从巴黎中国大使馆拿到了签证。
这张签证看着普通,却改写了中美科技交流的沉寂历史,他成了美国华裔知名学者里,第一个访问新中国的人。
在那个两国关系还没松动的年代,这步棋走得相当冒险。
他辞掉了IBM公司的顾问职务,顶着各种舆论压力,只为踏上阔别26年的故土。
本来以为这趟行程只是探亲加看看祖国变化,但后来发现,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访华的四个星期里,杨振宁跑了上海、北京,还回了老家合肥。
和26年前抗战刚结束时的疮痍相比,哪怕是还在特殊时期的中国,也让他感慨万千。
他见了亲人师友,逛了工厂、农村和科研机构,心里早就盘算着怎么为中美科技互通搭把手。
受尼克松科学顾问戴维之托,杨振宁在北京转达了中美科学院接触的意愿。
当时两国还没建交,正式合作显然不现实,中方提出可以先接受美国学者个人访华。
这个回应不算热烈,却打开了一个口子。
这种“投石问路”式的沟通,恰恰是当时最稳妥的选择。
杨振宁还特别欣赏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胰岛素的成果,主动提出代为申请诺贝尔化学奖,可惜因为当时的各种情况,这个好意没能实现。
返美之后,杨振宁的一举一动都成了焦点。
他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做了场《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的演讲,一下子就火了。
报刊纷纷转载,华裔学者、普通美国人都在讨论。
陈省身、林家翘这些学界大佬,都主动打电话问他国内的情况,甚至写信给国内的朋友说“振宁谈及国内进步情形,十分向往”。
如此看来,大家对祖国的关注,早就憋了很多年。
杨振宁这趟“破冰之旅”就像一个信号,很快,越来越多华裔学者踏上了归国之路。
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上海公报》后,这股热潮更明显了。
6月,任之恭带着12人的“美籍中国学者参观团”来访,平均年龄55岁的他们,一边探亲,一边在研究所做学术报告。
9月,李政道夫妇也来了,他直截了当地提建议,说基础科学要从十二三岁就选拔人才培养,当时没人想到,这个建议后来促成了中科大少年班的诞生。
1972年之后的几年里,华裔学者访华成了常态。
1973年,验证宇称不守恒的吴健雄和袁家骝回国,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75年,丁肇中来访,一门心思关心中国高能物理的发展;1978年,陈省身、张明觉等20位学者受邀来华讲学,一待就是几个月甚至一年,还根据见闻给国家提了不少发展建议。
这些学者来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但都带着同一个心愿: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出点力。
个人觉得,这些华裔学者之所以愿意折腾,核心还是骨子里的民族情分。
他们中有人在中国接受教育,有人带着童年的回忆,哪怕加入了美籍,心里的根还在这儿。
50岁上下的学者,总觉得没能为祖国尽力而不安;三四十岁的人,好奇同胞的生活,想探索不一样的世界;就连在美国出生的ABC,也带着“寻根”的心情来看看。
这种跨越年龄、跨越地域的牵挂,真的很动人。
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
1977年邓小平接见丁肇中时,提出派团队去他的实验组工作,10位中国物理学家1978年赴德参与研究,成了中美首次大型科技合作。
1980年广州粒子物理理论讨论会更热闹,49位海外学者赶来,占了海外华裔粒子物理学家的七成以上,80人上台作报告,不少成果达到国际水平。
1980年之后,李政道发起的CUSPEA项目,还为中国培养了900多名物理人才。
从1971年杨振宁孤身访华,到后来的学者潮涌、合作深化,华裔学者就像架在太平洋上的一座桥。
他们带来了前沿科技和理念,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进步。
毫无疑问,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的付出为中国科技发展争取了时间、创造了条件。
这种跨越国界的学术互通和民族情谊,不管过去多少年,都值得被铭记。
毕竟,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而这些华裔学者,用行动诠释了两者的最好平衡。
来源:鉴史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