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生有时如陶,被经历捏塑成形。有人在重压中碎裂,有人在裂缝间重生。旧轮廓被打破,新模样正在浮现。重塑,不是回到从前,而是在失去原有形状之后,依然保有再次出发的果敢。
人生有时如陶,被经历捏塑成形。有人在重压中碎裂,有人在裂缝间重生。旧轮廓被打破,新模样正在浮现。重塑,不是回到从前,而是在失去原有形状之后,依然保有再次出发的果敢。
对一些女性来说,乳腺癌就是这样一场关于“自我”的无声地震。
2014 年秋天,26岁的坦坦因持续发烧和一份异常的体检报告走进医院。等待病理结果时,她笃信肿瘤是良性的,年轻的她好像不害怕任何事情,甚至在病房里带着病友唱歌聊天。
坦坦患癌前
然而诊断结果击碎了她的乐观——乳腺癌。
得到结果的时候,坦坦还没有实质性的感受,直到听见病房外其他家属压抑的哭泣声,她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深夜,坦坦蒙着被子哭,想到自己还这么年轻,还有那么多未完成的梦想。但那一夜,也是她唯一允许自己脆弱的时刻。身为长女、家中的支柱,她对自己说:“来不及犹豫,必须全力治疗。”
接下来的八次化疗和一次全切手术,如同一场艰苦的战役。化疗药摧毁了她对身体的掌控,口腔溃烂、剧烈呕吐、白细胞骤降甚至住进无菌病房……她回忆“当时像打仗一样,是一仗一仗扛过来”。但是她并未料到的是,身体上的痛苦只是前奏,后续的心理恢复才是真正的考验。
那个曾经在舞台上自信弹奏钢琴、教授古筝的她,在治疗后失去了登上舞台的勇气。求职路上,她屡屡碰壁,每当她说出患病史,对方总是温和地拒绝:“你应该在家休养。”无力与挫败一度笼罩着她。
患病初期,年轻的丈夫不知如何应对,话越来越少。她曾渴望一个拥抱,却只等到彼此间的沉默。在极度消沉时,她甚至一度站在酒店阳台外,动了轻生的念头。是丈夫最后的寻找与劝说,以及两人一次又一次的交谈,让他们重新学会了彼此支撑。
为了自救,坦坦寻求各种方法。她开始阅读心理书籍,观看心理学直播,每天去健身房游泳,重新在家弹琴,并学习跳舞。一位学姐每周都来为她祷告,那份紧握双手的温暖和真诚的陪伴,像光透进生命的裂缝。一点一点,她把自己从泥沼中拉了出来。
支撑她走过至暗时刻的,还有一个最强烈的念头——成为母亲。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她喜欢孩子。医生告诉她,完成五年的内分泌治疗后,她也可以要孩子。这个希望,成了她穿越全部治疗周期的灯塔。
她严格遵循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对于经历过化疗的她而言,内分泌治疗显得“太小儿科了”。主治医生一直鼓励她,甚至以她为例激励其他病友:“她都可以要孩子,你们也能好好生活!”
2020年6月28日,五年内分泌治疗正式结束。坦坦郑重记录下这一天,视其为“新生之日”。停药开始备孕,半年后,当她用验孕棒测出两条杠时,简直不敢相信,直到医院抽血报告给出最终答案——她怀孕了,一个生命正在她曾被癌症侵袭的身体里安然孕育。
她把确诊单发给丈夫,电话那头,丈夫的喜悦满溢出来,一直不断问,“真的怀上了吗?”
第一次感受胎动时,她哭了。“我能感受到他了,我要用我余生全部的爱去保护他。”她说。大儿子的降生带给了她又一次新生。当忙于哺育新生命时,甚至忘记了自己曾生过的那场大病。更令人惊喜的是,在和医生确认“可以要二胎”的激励下,她的第二个儿子也如期降临。
坦坦孩子的四维彩超图
如今,她的生活被两个孩子的日常琐碎填满,堪称“一地鸡毛”,她却觉得充满了色彩与活力。每当她陪孩子坐在公园长椅上,看风吹草地,望着他们天真的笑容,内心便感到无比充实与平静。
回顾这段历程,她将其形容为“重生”。
“化疗很像身体被切成一段一段的了,”她说,“而康复的过程,就是自己再把它一点一点粘回去。想粘成什么样子,取决于你自己。”
现在,她对未来充满平凡的期待:力所能及地当个好妈妈,将两个孩子抚养成人;与丈夫共同努力,换一个三居室的房子,一家人和和美美,健康相伴。
“乳腺癌并非不可治愈的绝症。五年的内分泌治疗,对于我们癌症患者是一种很大的福音。“坦坦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抗癌同行者:”人的意志比癌症更厉害。坚信自己能够战胜它,就一定可以活下去。”
坦坦和孩子
当年轻医生皱起眉头质问她:“这能是小叶增生吗?”静静的心往下一沉。2019年,她在忙碌的工作中抽空做了检查,意外地被确诊为乳腺癌。
“当时我哭着问医生,我还能活吗?医生很肯定地告诉我,规范治疗没问题的。”
命运的第一个“有惊无险“——病理结果显示是原位癌,没有转移。“我当时特别开心,就像一个被判刑的人突然被告知‘误判,你可以无罪释放了’。”术后半年,带着这份劫后余生的庆幸,她重回职场。
然而考验接踵而至。后续复查时,发现肿瘤已转移至肺部和淋巴。“我当时真的不相信,原位癌怎么会转移那么快?”那年她40岁,第一次感到“人生完了”的恐惧。
但静静没有让这份恐惧持续太久。在医院,她遇到了改变她抗癌之路的主治医生。“他有一句话让我特别受鼓舞——你们要好好地活,争取拖着活,因为你们活得越久,被治愈的希望就越大。”
这句话成了她黑暗中的灯塔。当后续出现脑转移,连续经历两次开颅手术的至暗时刻来临,静静也始终记得:活着就是希望。
“去年7月底做一次开颅,8月底又做一次,我当时觉得整个世界都崩了。”静静说,“当时我喜欢跟病友聊天,看到很多经历了二三十次化疗的病友还在坚持,我想,我没有理由放弃。”
转折发生在了解到一种叫做ADC(抗体偶联药物)的靶向新药后。尽管面对每月三万元的自费压力,这个工薪之家的夫妻依然决定:“自费就自费吧,我们要搏一把。”让人欣喜的是,用药三四次后,2025年1月,这款药纳入医保,费用直降到每月两千多元。
“这个药救了我的命,”静静提到,“到现在我的病情一直都很稳定。”
静静在捏陶
七年的抗癌历程,让她对生命有了全新的理解。她曾是一个对凡事力求尽善尽美的“完美主义者”,倔强、要强,而如今她开始逐渐“与自己和解”,重新聆听内心的声音,活在当下,把生活切成一段一段去实现小目标。
“我想先看到孩子小学毕业,再盼着他中学毕业。”说到这里,她笑了:“哪怕天天躺床上,他回来能喊一声‘妈妈’,也是幸福的。”
如今的静静,生活节奏慢了下来,却发现了更多美好。她会花时间逛公园、晒太阳,甚至蹲下来看蚂蚁搬家。“生活节奏变慢了,世界反而变得清晰了。我觉得来这世界一遭,总得好好享受。”
她还希望把这份对生命的感悟传递给更多姐妹。现在,她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在病友群里分享经验,用亲身经历鼓励每一个陷入低谷的人。
“从2019年3月确诊到现在,已经六年半了。我再加油撑个半年就七年了,下个目标就是十年。”谈到这里,静静的语气里带着一种踏实的成就感,“新生除了身体的康复,更是心理上的重塑——赶走疾病,也长出与癌症长期斗争的勇气。与其害怕,不如勇敢面对。”
静静爱人送给她的一朵小红花手链
静静也希望能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给更多人:“厄运降临确实不幸,但不要总是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多给自己点正能量,好好地生活。”
从执着完美的“老好人”到从容面对生死的战士,静静在疾病的淬炼中,真正实现了生命的重塑。如今的地,在阳光下起舞,带着对生命更深的爱与理解,坚定地走向下一个七年、十年,以及更远的未来。
当坦坦在公园长椅上凝望孩子们奔跑的身影,当静静在阳光下感受微风轻拂面颊,她们或许不曾想到,自己的故事正在千千万万患者姐妹身上激起回响。这些平凡的生活瞬间,正是医学进步与社会支持共同谱写的生命奇迹。
每年十月都是世界乳腺癌防治月,又称“粉红丝带月“,各类患者组织和公益行动持续为患者传递着温暖与支持。由北京爱谱癌症患者关爱基金会主办,“健康有她,重塑她新生”乳腺癌患者关爱暨第四届爱携航嘉年华温暖启程,央视网也推出纪实短片《重塑·她新生》,见证创新诊疗与人文关怀同行。
央视网快看
,赞7038
“我国乳腺癌治疗领域,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不断进步。”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江苏省妇幼保健院执行副院长殷咏梅教授表示:“我们正在重塑当下的诊疗理念,依托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改进,同时推动患者在社会关系层面的重建,使她们以更加乐观、积极的态度与疾病抗争。”
最新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显示,我国乳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已提升至83.2%,早期患者治愈率突破90%[1][2]。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重获新生的温暖故事。
随着乳腺癌逐渐成为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可管理的“慢性病”,“早期可治愈,晚期长生存”已从医学理想日渐走向现实。治疗的目标不再仅仅是让患者“活得久”,更要“活得好”。医学的进步让诊疗更精准、生命得以延长,社会的关怀让患者重拾自信、重新回归社会与家庭 —— 终有一日,从疾病手中彻底夺回生命的主动权。
而这一切,最终都将汇聚到每一个具体的“她”身上——在经历疾病的淬炼后,依然有力量亲手将破碎的部分一一拾起、重塑。这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新生的开始。
参考文献:
[1]《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2019版)
[2] 陈莉莉, et al. "基于人群的乳腺癌预后参数研究现状." 中华乳腺病杂志 (电子版) 12.6 (2018): 370-372.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