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5厘米,就是一块砖的厚度,却逼得一位唱过《水手》的大男人把上半身扑在机舱地板上,两条腿由别人拖着,像行李一样被拽进飞机。
25厘米,就是一块砖的厚度,却逼得一位唱过《水手》的大男人把上半身扑在机舱地板上,两条腿由别人拖着,像行李一样被拽进飞机。
深圳机场当天记录显示,升降车平台比舱门低了整整25厘米,轮椅前轮悬空,后轮卡住,郑智化试了两次,扶手把掌心磨得通红,最后只能把身体挪到地面,再靠手肘往前爬。
现场视频里,他穿的白裤子蹭上一层灰,镜头扫过,没人递垫子,也没人伸手,只有广播在催“尽快登机”。
25厘米不是天灾,是人没把按钮按到底。
升降车司机没做二次确认,地服人员没拿移动坡板,机舱口没铺临时滑板,三道保险同时缺席,才把这25厘米变成悬崖。
深圳机场事后说“操作失误”,翻译过来就是:培训手册有,但没人盯着做;考核表有,但打分的人没到现场;应急箱里有铝合金坡板,但箱子被行李堵住。
郑智化把视频发出来,是想让机场记住疼,不是想要谁下跪。
他1989年就坐轮椅,坐过全球上百个机场,国外有些小机场连升降车都没有,但地服会抬一块带防滑条的斜板,30秒就能架好,成本不到200块。
深圳机场去年旅客吞吐量超5000万,设备预算以亿算,却缺这200块。
民航局连夜发通知,要求全国机场在7月31日前把升降车、坡板、辅助绳全查一遍,查到隐患立即改。
文件里特意写“要尊重旅客尊严”,这句话出现在行政公文里,本身就说明平时把尊严当成附加值,而不是底线。
有人翻出旧账,2018年同一机场,一位双腿截肢的退伍老兵也被卡在舱门,当时机场写了整改报告,买了新升降车,五年后还是25厘米。
设备换了,流程没换,人也没换。
地服公司为了省加班费,把早班和晚班切成两段,中间只留10分钟交接,升降车司机急着下班,省略了“二次升降确认”这一步,这一步写在作业指导书第5页,没人读。
郑智化想要的不复杂:按一次按钮,铺一块板子,伸一只手。
他得到的却是“特殊情况请谅解”。
残疾人坐飞机不是特殊情况,是买了票的普通旅客。
机场把特殊旅客服务预约入口埋在微信三级菜单里,填完表还要等短信确认,很多老人根本不会用。
流程设计者默认“特殊”等于“极少数”,于是把麻烦前置,把风险后移,最后风险在机舱口爆炸。
25厘米量不出技术差距,量的是算账方式。
机场算的是设备折旧、人力成本、投诉罚款;旅客算的是尊严、疼痛、时间。
两边账本不一样,差距就永远在那里。
民航局这次要求“举一反三”,怎么举?
把升降车平台高度传感器改成强制连锁,不降到同一水平发动机舱门不能开;把坡板做成红色,不展开就挡住牵引车,让偷懒的人没法过关;把特殊旅客服务预约直接嵌进购票系统,不点确认就出不了票。
技术都不难,难的是把“尊重”写进KPI,让不照做的人真的扣钱。
深圳机场已经道歉,承诺给郑智化寄慰问信,信纸再厚也盖不住那25厘米。
真正的慰问是下一次同样场景不再发生,是别的轮椅旅客不再被拍照、上传、上热搜。
25厘米可以缩成0,只要有人愿意提前30秒弯腰把坡板放下。
那块板子不轻也不重,重的是心里有没有把轮椅上的乘客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
下次你坐飞机,如果在登机口看到有人被抬着、爬着、等着,你会走过去帮一把,还是掏出手机拍一段?
这25厘米,你准备怎么填?
来源:沫晓桐文欣小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