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投资人,我们都清楚巴菲特的投资圣经: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伟大的公司,而不是用便宜的价格买入平庸的公司。
作为投资人,我们都清楚巴菲特的投资圣经: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伟大的公司,而不是用便宜的价格买入平庸的公司。
那中国平安是“伟大”还是“平庸”?现在是“合理”还是“便宜”?
2025年10月28日最新发布的三季报给了我们很多线索。我们不看那些复杂的术语,就用巴菲特的思维来““体检”一下这家公司。
巴菲特看一家公司,主要就看三点:
生意好不好懂?(护城河)
管理层靠不靠谱?(骑师)
价格便不便宜?(赔率)
我们就按这个顺序,给平安做个小型“体检”。
一、 生意好不好懂?平安的“护城河”到底有多宽?
巴菲特买公司,最喜欢那种“躺着都能赚钱”的生意。平安的生意模式很特别,它不是一个单纯的保险公司,它是一个“金融+医疗”的超级市场。
这个“超市”里有四大货架,我们必须分开看,因为它们的估值逻辑完全不同。一定要分开看,比如寿险与财产险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营思路!继续往下看平安的业务架构:
1. 寿险与健康险(L&H):核心“现金牛”
这是平安最核心、最值钱的业务。巴菲特看寿险,主要看它的“新业务价值”(NBV)——这代表未来能赚多少钱。
三季报数据: NBV同比猛增了 46.2% !这是一个非常亮眼的数字。这说明,平安过去几年痛苦的“代理人改革”开始见效了。
拆开看: 代理人渠道NBV增长了 23.3% ,人均NBV提升了 29.9% 。这说明“人海战术”结束了,留下来的是精兵强将。同时,银保渠道NBV暴增 170.9%,说明它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全球同业比较(寿险):全球对寿险公司的估值主要用市含率(P/EV)即市值/内含价值或者使用新业务价值法,在此禅兄用P/EV
中国平安 (A股): 目前的估值(P/EV,市值/内含价值)大约在 0.6倍 左右。
友邦保险 (AIA): 作为亚洲(除中国大陆)的标杆,AIA的P/EV常年在 1.5倍 - 1.8倍。
英国保诚 (Prudential): P/EV也普遍在 1.0倍 - 1.2倍。
平安的估值低,主要是因为宏观经济、地产风险等的影响!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这个价位的平安是不会捡到的。
接下来我们看NBV情况:大多数北美和欧洲的公司主要在半年报(H1)和年报中披露详细的NBV数据。
以下是全球主要寿险与健康险公司最新报告期内的NBV(或同类指标)数据:
亚洲地区 (数据最强劲)
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和东南亚,显示出强劲的NBV增长势头。
友邦保险 (AIA):
报告期: 2025年上半年 (H1)
新业务价值 (VONB): 28.38亿美元
同比增长: +14% (按固定汇率计算)
英国保诚 (Prudential plc): (注:业务重心已完全转向亚洲和非洲)
报告期: 2025年上半年 (H1)
新业务利润 (New business profit): 12.60亿美元
同比增长: +12%
北美地区
北美公司通常会披露集团整体以及按区域划分的NBV。
宏利金融 (Manulife):
报告期: 2025年上半年 (H1)
集团NBV: 17.53亿美元,同比增长 +27%
细分市场表现 (H1 2025):
亚洲: 9.08亿美元,同比增长 +35%
加拿大: 3.41亿美元,同比增长 +8%
美国: 0.94亿美元,同比增长 +21%
永明金融 (Sun Life):
报告期: 2025年第二季度 (Q2)
摘要: Q3财报尚未发布。Q2财报显示亚洲业务势头良好,其“新业务合同服务边际 (CSM)”(一个与NBV相关的新会计准则指标)增长了 36%,达到2.99亿美元。
北美的这几家寿险,NBV的增速都是高于双位数的,且超过了25%。从上市公司的股价表现也能看出不简单!
欧洲地区
根据最新的财报(多为2025年上半年报告),欧洲的主要保险集团(如AXA、Allianz等)在其业绩摘要中并未优先披露“新业务价值 (NBV)”这一指标。他们的报告更侧重于总保费增长、营业利润或新准则下的“新业务合同服务边际 (CSM)”的增长。
安盛 (AXA):
报告期: 2025年上半年 (H1)
摘要财报显示“人寿与健康”业务保费增长 +8%,营业利润增长 +5%,但未提供具体的NBV增长数字。
巴菲特视角: 从NBV角度看(46%的增速),平安寿险业务表现确实优秀!但是为什么平安这么“便宜”?因为市场在“惩罚”它。
市场担心两件事:1. 过去的改革是否真的成功了?2. 经济环境不好,大家不买保险了。
但这份三季报恰恰在回应第一个担忧:改革似乎是成功的。 46.2%的NBV增速,说明最坏的时候可能过去了。巴菲特会认为,市场对“坏消息”反应过度了。
2. 财产保险(P&C):巴菲特的最爱“浮存金”
巴菲特的帝国就是靠保险(特别是GEICO,1977年是靠林沃尔特管理的国民赔偿保险公司)的“浮存金”建立的。所谓浮存金,就是我们交的保费,在赔付出去之前,保险公司可以拿着这些钱去投资。
巴菲特衡量P&C业务的黄金标准是“综合成本率 (COR)”。关于具体的分析,参考禅兄文章《深度解读: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七)》、《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八)》
COR
三季报数据: 平安产险的COR是 97.0% ,同比还优化了0.8个百分点。平安财产险的这个97%综合成本率放在全球到底是什么水平呢?
全球同业比较(产险):
以下是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或2025年上半年的最新数据,按地区划分:
综合性全球保险集团
Chubb (安达保险): 2025年第三季度财产险(P&C)综合成本率为 81.8%。这是一个非常强劲的承保盈利水平。(关于安达保险,禅兄写过一期详细介绍《“保险茅”垄断北美60%富豪生意,为何是巴菲特都会喜欢的“印钞机”》)
Arch Capital Group (ACGL): 2025年第三季度综合成本率为 79.8%。
其中,保险业务板块为 93.4%,再保险业务板块为76.1%。
Everest Group: 2025年第三季度综合成本率为 103.4%,处于承保亏损状态。
其中,保险业务板块为 138.1%,再保险业务板块为87.0%。
北美地区
Progressive: 2025年第三季度综合成本率为 89.5%。
Allstate: 2025年第二季度财产责任险(Property-Liability)综合成本率为 91.1%。
其中,汽车保险业务为 86.0%,房屋保险业务为102.0%(处于承保亏损状态)。
Ategrity Specialty Insurance:2025年第三季度综合成本率为 88.7%。
欧洲地区
欧洲的主要保险公司通常在第三季度发布“交易更新”(Trading Update),详细的综合成本率数据主要在半年报(H1)和年报中披露。
Zurich Insurance (苏黎世保险): 2025年上半年财产险(P&C)综合成本率为 92.4%。
AXA (安盛): 2025年上半年综合成本率为 90.0%。
亚洲地区
中国平安 (Ping An P&C): 2025年前三季度(1-9月)综合成本率为 97.0%。
中国人保财险 (PICC P&C): 2025年上半年综合成本率为 94.8%。
巴菲特视角:一个能持续做到承保盈利且优秀的P&C公司,本身就应该享受高估值。所以巴菲特买了安达保险,而不是中国平安!
中国平安的传统优势还是寿险业务,财产险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任重而道远!
3. 银行业务:稳健的“公用事业”
三季报数据: 净利润383亿,同比微降3.5%。但是,资产质量非常扎实:不良贷款率仅 1.05%,负债成本率下降了0.47个百分点 。
全球同业比较(银行):
平安银行: P/B估值约 0.7 - 0.9倍。
招商银行: 作为中国零售银行的标杆,P/B估值约 0.8 - 1.0倍。
巴菲特视角:他喜欢资产质量好、风控严格的银行(就像他买美国银行)。平安银行不是一个高增长的故事,但它是一个健康的、风险可控的、成本在优化的“公用事业”。它为集团贡献了稳定的利润和现金流。
4. 综合金融:真正的“护城河”
三季报数据: 平安有 2.50亿 个人客户。持有4个及以上合同的客户,留存率高达 97.5%。
巴菲特视角: 这就是平安最深的“护城河”——转换成本。
如果你的车险、寿险、银行卡、房贷都在平安,你要“叛逃”到另一家公司的难度非常大。
这种“一站式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协同效应:获取新客户的成本极低,而客户的终身价值极高。
小结: 平安的生意模式说不上伟大,在国内算是比较优秀的。
它拥有(1)正在复苏的“现金牛”寿险,(2)巴菲特最爱的“负成本浮存金”产险,(3)稳健的银行,以及(4)黏性极高的“综合金融”生态。
二、 管理层与风险:巴菲特会担心什么?
巴菲特说:“我宁愿要一个平庸的经理人经营一家伟大的公司,也不愿要一个伟大的经理人经营一家平庸的公司。”
管理层的“功”: 平安的管理层执行力极强。他们在行业最顺风时(2018年)主动启动了痛苦的寿险改革,这份三季报的NBV增速 19证明了他们的远见。同时,他们布局“医疗养老”作为第二增长曲线,也是明智之举。
巴菲特的“忧”(风险): 巴菲特最恨的就是“亏钱”,尤其是“愚蠢的亏钱”。平安最大的问题,也是市场给它打折的核心原因,在于投资端。
这个担忧让禅兄想起了被誉为加拿大“巴菲特”布鲁克菲尔德公司总裁布鲁斯·弗莱特的一句话,禅兄认为平安负责投资的人应该默默读一百编,如果投资业绩还是上不去,这个负责投资的人应该卷铺盖走人啦!
布鲁斯说:传统的保险是,你从保险业务中赚钱,并试图在投资中不亏钱。而如果我们把它反过来看,我们是试图在保险上不亏钱,而在投资中赚钱。这只是看待保险的一种不同方式。而且很明显,已经有一些公司成功地运用这种方法很多年了。
希望平安的董事会认真考虑一下负责投资的人还适不适合干这个!
关于布鲁斯的讲话,大家可以参考禅兄的文章《Brookfield的CEO布鲁斯·弗拉特:AI的未来》
回顾一下过去几年,平安在房地产上的投资失误,严重拖累了集团的净利润和估值。
虽然2025年前三季度的综合投资收益率提升到了5.4%,但市场“一朝被蛇咬”,对平安的投资能力打上了巨大的问号。
巴菲特可能会认为,管理层在“保险”这个主业上是AA,但在“投资”这个副业上(尤其是风控)只能得C。这是平安估值最大的“折价项”。
三、 估值分析:平安到底值多少钱?(2026-2028)
用“分部估值法 (SOTP)”来看平安,因为它是个集团。
1. 内在价值有多大?(截至2025年Q3)
我们保守一点估算(基于2025年Q3数据和公开市场估值):
寿险 (L&H):集团内含价值(EV)约1.3万亿。市场只给了0.6倍P/EV,这显然是“恐慌价”。如果改革成功了(NBV增速46.2% ),至少应该给 0.8倍 P/EV(仍然低于AIA的1.5倍)。
价值 = 1.3万亿 * 0.8 = 1.04万亿
产险 (P&C): 拥有97.0%的COR,这是A+的生意。按全球优秀P&C公司 1.5倍 P/B(市净率)估值(净资产约1600亿)。
价值 = 1600亿 * 1.5 = 2400亿
银行: 按P/B 0.8倍估值(净资产约4000亿)。
价值 = 4000亿 * 0.8 = 3200亿
科技及其他: 陆金所、平安好医生等。市场现在几乎按0估值,我们保守点,也按0算。
内在价值合计(保守): 1.04万亿 + 2400亿 + 3200亿 = 约 1.6 万亿人民币
当前价格: 平安A股当前(2025年10月)总市值约 1.07万亿 人民币)。
结论: 即使在非常保守的估值下(只给寿险0.8倍P/EV),中国平安的当前股价也比其内在价值低了不少。这就是巴菲特所说的“安全边际”。
2. 三年后(2028年)能到多少亿市值?
这取决于“戴维斯双击”是否会发生:(1)业绩增长 +(2)估值修复。
业绩增长 (2026-2028):
寿险:随着NBV的持续增长(假设未来三年复合增速10%),EV(内含价值)预计每年可增长约 8%-10%。
产险/银行:贡献稳定的利润增长(假设每年5%)。
集团归母营运利润 (OP):2025年前三季度是1163亿,同比增长7.2% 。这是最能反映核心能力的数字。未来三年,保守估计OP能保持 5%-8% 的年均复合增长。
估值修复 (2026-2028):
这是关键。如果未来三年,市场看到:(1)寿险NBV持续增长;(2)房地产风险完全出清。
市场的“恐慌”会消退,P/EV估值从 0.6倍修复到 1.0倍(依然低于全球同行)是完全可能的。
估值推演(2028年底):
这块就不算了,感兴趣的可以按照悲观、中性与乐观三种情景进行估值!
最终结论:巴菲特会如何行动?
巴菲特会看到一个伟大”的生意(护城河极深)+“有污点”的管理层(投资失误)+“便宜”的价格。
平安2025年的三季报 ,给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最核心的寿险业务(NBV)正在强势反转 ,而最优质的产险业务(COR)一如既往的优秀。
市场先生因为过去的“房地产”噩梦,正在把一个“优等生”当成“差等生”在甩卖。
当前内在价值: 约 1.6万亿 人民币。
当前市值: 约 1.07万亿 人民币(有安全边际)。
当一份清晰的数据(Q3季报)显示企业基本面正在变好,而市场价格却还在“ICU”时,这通常就是价值投资的最佳时机。
原创观点不易,希望各位能够多支持!你的一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禅兄前进的最大动力~
日拱一卒,让我们一起慢慢变富!
来源:燕青策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