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眼下正值季节交替,门诊里排队做核酸的大人孩子一个接一个,甲流又一次卷土重来。但这波甲流不一样,最让人揪心的是,它不再高烧起步,反而变得更“安静”,一开始就藏得很深。
眼下正值季节交替,门诊里排队做核酸的大人孩子一个接一个,甲流又一次卷土重来。但这波甲流不一样,最让人揪心的是,它不再高烧起步,反而变得更“安静”,一开始就藏得很深。
很多人以为只是轻微感冒,结果等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才送进医院,已经是重症边缘。你以为没发烧就没事,其实危险正在悄悄逼近。
临床上我们发现,这一轮甲型流感的特点明显偏离以往。以前一发病就是高烧,三十八度五打底,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体温正常或只有微热,但身体正在进行一场“沉默的战斗”。
有个中年男性,前两天只是觉得累,以为是工作太忙,没在意,三天后突然胸闷、喘不上气,检查时发现肺部大面积感染,而病毒正是甲流。
很多人问我,医生,为什么这次甲流不发烧了,是病毒变异了吗。这其实跟我们身体的反应机制有关。
发烧是免疫系统识别病毒、释放炎症因子的结果,但有些人免疫反应迟钝或抑制,比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长期熬夜的年轻人,病毒已经在体内复制扩散,身体却“没力气”发烧。这种情况更危险,因为没有警报响起,就没人警觉。
还有一种情况是病毒本身在“进化”。根据2025年发布的《中国流感监测周报》,目前流行的甲流H1N1亚型出现了多个位点突变,让它更容易逃过第一道免疫防线。也就是说,病毒先悄悄潜伏,等到你察觉,它已经攻占呼吸道深处。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最近一项分析指出,在今年收治的甲流重症患者中,有27.4%初期没有明显发热,但都出现了三类高度危险的隐形信号。
第一种是极度乏力,不是普通的累,是那种“走几步都喘”、“浑身像断电”的感觉。这种乏力不是肌肉酸痛,而是病毒入侵肌肉组织甚至心肌的表现。如果你发现自己一觉醒来就像跑完马拉松,一定要提高警惕。
第二种是呼吸变浅或频率加快,有的人说不胸痛不咳嗽,但总感觉吸不饱气。这种表现很容易被忽略,但背后可能是肺部已经开始出现病毒性炎症,甚至发展成肺炎。
我们有一个患者,年轻,平时身体不错,前三天都没发烧,就是觉得有点喘,第四天拍片发现两肺弥漫性浸润,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第三种是意识变迟钝或者情绪异常。病毒如果突破血脑屏障,会引起脑炎或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有些老人出现“说话不清”“突然发呆”“情绪焦躁”,家属以为是年纪大了,结果是感染造成的病毒性脑病。
根据《中华内科杂志》2025年数据,在65岁以上的甲流住院患者中,约有18%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很多人一开始只是“没精神”。
我们医生看一个病,不光看症状,更关注“症状之间的关系”。这次甲流的“变脸”,其实是病毒传播策略的升级。它不再通过高烧吓你,而是用“无症状”麻痹你。一旦你放松警惕,它就钻空子。
我们甚至看到部分患者在没有典型呼吸道症状的情况下,出现心肌炎、肾损伤,这就是病毒通过血液系统引发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在这种背景下,仅靠体温来判断是否感染,已经不靠谱。国家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截至10月第二周,全国范围内甲流阳性率已升至13.2%,但其中超过四成病例初诊时没有发热。这就意味着,你身边那个看起来只是有点疲倦的同事,可能已经是传染源。
很多人说,我们年轻,身体好,不怕流感。但我要提醒一句,免疫力强≠不会中招,更不等于不会重症。就像一辆车跑得快,但如果刹车系统出了问题,再快也会出事故。病毒进入体内之后,真正决定你病情轻重的,是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是否平衡。
如果过度反应,可能引发“细胞因子风暴”,一夜之间进重症;如果反应过弱,又会让病毒在体内横冲直撞。
我们观察到,一类人特别容易被这波甲流打倒,那就是长期熬夜、情绪波动大、饮食不规律的年轻人。这类人群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长期紊乱,免疫系统处于“假性亢奋”状态,一旦感染,容易陷入炎症反应失控。
根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一项追踪研究,在18至35岁的甲流重症患者中,超过60%有长期作息不规律史,这个比例远高于年龄相仿的普通感染者。
再一个常被忽视的风险群体是患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这些慢病让身体“打持久战”的能力大打折扣。一旦病毒入侵,原本稳定的病情就可能被打破,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这类患者即使早期症状轻微,也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尽早干预。
那什么时候该去医院呢?我给你三条“非典型预警线”:第一,连续两天极度乏力或气短,哪怕没发烧;第二,出现意识模糊、说话含糊、情绪异常;第三,基础病患者出现病情波动或感觉“不对劲”。一旦踩中其中任何一条,别犹豫,立刻就诊。早一天干预,可能就能避免进ICU。
很多患者来门诊时说,医生我怕去医院被交叉感染。我理解,但你真正最危险的不是医院,而是错过最佳干预时机。甲流的复制高峰在感染后48小时内,如果能在这个窗口期内使用抗病毒药物,能显著降低重症率。
2025年《中华传染病杂志》上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在发病48小时内用药的患者,其住院率比延迟治疗组低了近50%。
至于居家观察的朋友,我建议每天定时记录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和精神状态。别等到体温飙上去才慌神,有时候体温正常但呼吸频率异常,才是真正的危险信号。成年人静息呼吸频率超过20次每分钟,就该提高警惕。
如果家里有血氧仪,看到血氧饱和度降到95%以下,哪怕没咳嗽,也要考虑可能是肺部开始出问题了。
别光盯着体温计看了,甲流已经不会按套路出牌。它学会了隐藏,学会了潜伏,甚至连医生都得多做几项检查才能判断。你能做的,是比它更早发现它的踪迹。看起来没什么的疲倦、呼吸变浅、情绪反常,可能就是它留下的蛛丝马迹。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25年甲型流感重症病例临床特征分析》.中华内科杂志,2025年6月第64卷第6期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流感监测周报》,2025年第41期
3.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呼吸科.《青年甲流重症患者免疫反应机制研究》.中国感染与免疫杂志,2025年第8期
来源:匆匆机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