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刀买到塑料垃圾?美制造业外流20年恶果:有钱也买不到好东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9 16:33 1

摘要:喜剧演员Ellory Smith翻出1989年电影《当哈利遇上莎莉》的剧照,Billy Crystal穿着厚实的象牙色渔夫毛衣,和演员Ben Schwartz模仿同款造型的照片放在一起。

最近,社交媒体上一张对比图火了。

喜剧演员Ellory Smith翻出1989年电影《当哈利遇上莎莉》的剧照,Billy Crystal穿着厚实的象牙色渔夫毛衣,和演员Ben Schwartz模仿同款造型的照片放在一起。

Smith发了条推文:"毛衣质量这二十年的下滑,已经到了需要全国讨论的程度。"几十万人点赞,评论区炸了锅。

两件看似相同的毛衣,一件厚重饱满,一件轻薄发亮,差距一目了然。

更让人震惊的是,Ben Schwartz那件是Polo Ralph Lauren出品,售价近400美元。这不是简单的"一代不如一代",而是一场席卷整个美国制造业的系统性崩塌。

纽约时装技术学院的纺织教授Imran Islam做过一个实验。他让课堂上所有学生检查身上毛衣的成分标签,结果无一例外,每件都含有塑料,聚酯纤维、聚酰胺或腈纶。

过去毛衣用的是剪羊毛、山羊绒、羊驼毛这些天然纤维,现在市面上大多数针织品都掺了合成材料。原因很简单,腈纶每磅不到1美元,羊毛要1.5到2美元,羊绒更是高达10到15美元。

这股风不只刮到平价品牌。Gucci有款标价3200美元的"羊毛开衫",成分表显示一半是聚酰胺。

奢侈品牌用塑料混纺,普通消费者根本察觉不出来,毕竟同行都这么干,没人会单独被挑出来追责。市场上也没有什么机制能确保所谓"纯羊绒"货真价实,除非品牌主动公开原料来源。

转折点发生在2005年。作家Sofi Thanhauser在《Worn: A People's History of Clothing》中指出,那一年"多纤维协定"终结,西方国家取消了对发展中国家纺织品进口的配额限制。

零售商开始满世界找最便宜的货源,最后锁定在亚洲和拉美那些劳工保护薄弱、环保监管松散的地区。工资被压到最低,合成纤维开始泛滥。

今年10月初,《华尔街日报》报道了一个案例。北卡罗来纳州曾经有家针织厂,主要生产高品质羊毛毛衣,雇佣了200多名熟练工人。

2006年工厂倒闭,老板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的产品质量比进口货好太多,但价格根本竞争不过。消费者只看标签上的数字,不看材料成分。"工厂关门后,那些有30年编织经验的工人只能转行,技艺就此失传。

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启动就停不下来。Islam分析,厂商如果靠廉价劳动力压低成本,就没钱买好原料;如果用廉价原料,就付不起熟练工人的工资。

针织品哪怕是最简单的款式也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复杂的麻花编织、提花图案更是考验手艺。成本被砍掉后,设计变得单调,工艺粗糙。更严重的问题是,熟练工需求锐减,年轻人不再学这门手艺,整个技术传承链条断裂。

原材料端也在崩溃。优质羊毛需要特定品种的羊,饲养周期长,产量有限。美国本土曾经有完整的羊毛产业链,从牧场到纺纱厂到制衣厂一应俱全。

现在这些牧场大量倒闭,纺纱厂也关门了。《纽约时报》10月中旬的报道提到,蒙大拿州一家经营了四代的羊毛牧场去年宣布停产,因为"找不到愿意收购优质羊毛的工厂,只能按普通羊毛的价格贱卖"。

品牌们很聪明,他们把合成纤维包装成"消费升级"。混纺毛衣可以机洗,不用手洗晾干,听起来更方便。

运动休闲风流行后,"功能性面料"成了卖点,聚酯纤维被描述成"速干""耐磨""易打理"。消费者逐渐习惯了这种塑料质感,甚至觉得纯羊毛"太麻烦"。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纺织学院教授Andre West认为,生活方式的变化也推了一把。

美国人这几十年穿着越来越随意,衬衫加毛衣的搭配在很多办公室都算"过于正式",大家更喜欢T恤或卫衣。室内暖气空调普及,靠毛衣御寒的需求下降。加上气候变暖,南方人口增加,厚毛衣的市场本身就在萎缩。

但并非所有东西都消失了,苏格兰、爱尔兰、新西兰这些地方依然在生产传统羊毛毛衣,价格也不是想象中那么离谱。

纽约布法罗的O'Connell's服装店卖爱尔兰制造的纯羊毛渔夫毛衣,198美元,只有那件Polo混纺毛衣的一半价格。

苏格兰的Jamieson's of Shetland同价位的纯羊毛毛衣在亚马逊上就能买到。问题是,大多数消费者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些选择,他们走进商场,看到的都是塑料混纺。

从毛衣这个小切口能看到美国制造业外流的全貌。技术断代、供应链外移、消费习惯改变,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难以逆转的趋势。

好消息是,只要愿意花点时间研究成分标签,认真挑选,依然能找到真正的好东西。市场没有完全死掉,传统工艺也还在少数地方延续着。

来源:靳律法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