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有三地叫“东阿”,这不是巧合,而是一段和黄河有关的变迁。谁是真正的东阿?为什么同名的地方却分属于不同的区县?这一切和百年前黄河的动荡,以及阿胶这种特殊产品的历史有关。
山东有三地叫“东阿”,这不是巧合,而是一段和黄河有关的变迁。谁是真正的东阿?为什么同名的地方却分属于不同的区县?这一切和百年前黄河的动荡,以及阿胶这种特殊产品的历史有关。
最早的东阿其实在现在的阳谷县阿城镇。早些年这里被叫做柯邑,后来又改成阿邑。这个地方在春秋时就已经有记载,齐国的国君曾经在这聚会联盟。到了秦朝统一之后,正式设立了“东阿县”,阿城就成为了县城。
阿城镇有一个古井,“古阿井”,是阿胶用水的地方!
谁来这里都能看见那口井,还能听本地人说,那井水做的阿胶最好。过去阿城有六百多年都是东阿县的中心,历史特别长。“本草”里提到的“阿胶”,就是用这井的水熬出来的。时至今日,阿城人还很自豪这个井,说这里才是根。
后来因为黄河常常泛滥,县城搬到了别处。明朝洪武年间,也就是明朝刚建立的时候,县治迁到了现在叫做平阴县东阿镇的地方。这里做县城也有将近六百年,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才挪走。
搬家的故事不只是水灾,还有民间传闻,说城内有石狮,如果眼睛变红就要发水。结果有小孩涂红了狮子的眼睛,大人们受了惊吓,赶紧搬走,结果旧城真的被水淹。真正的搬迁主要还是因为黄河太难以控制。
东阿镇成了阿胶产业的“大本营”,过去上百个作坊,阿胶名气远播!
在东阿镇,阿胶生意到了鼎盛时期。二十世纪初他们生产的阿胶,还在巴拿马博览会拿了奖。这个地方还有好几个历史名人,比如明朝的老师于慎行,还有大名鼎鼎的黄石公。这里的“阿胶之乡”名气跟井是两码事,一个是历史根,一个是产业旺地。
再到今天,东阿县的位置又换了。因战争等原因,1947年后县城从原来地方迁到了铜城镇,也就是现在聊城市下设的东阿县。那一年以后,黄河以东的旧县城给了平阴,黄河以西才是现在的东阿。
东阿县成为阿胶企业的大本营,“东阿阿胶”品牌就在这里!
现代阿胶产业在东阿县发展得非常好,厂子多,品牌影响力很大。“东阿阿胶”已经成了全国甚至世界知名的品牌,一说阿胶大家都知道产地就是这里。不只是企业,生态环境也受到重视,比如东阿县有鱼山,三国时曹植也写过诗歌。这些都是现在东阿文化的一部分。
不断变迁只为黄河
为什么一个名字出现三遍?最主要是黄河的水患。历史上东阿县城因为河水搬家好几次,从阿城镇搬到东阿镇,又迁到铜城镇。
整个迁徙发生过六回,大致都是因为洪水,最后才分出三地!
每一次迁徙都和黄河的泛滥脱不了干系。有一次古井都不在县里了,后来明朝县治迁移,又用一座山换回井的使用权。这些事情形成了后来同名不同地的格局。如今,平阴的东阿镇归属于济南,聊城的东阿县在黄河以西,而阿城镇则在阳谷县。
名字可以换,行政区划能改,但一种产品把三地连起来。阿胶就是这样的纽带。
阿胶的历史很久,制作材料由牛皮到驴皮,生产地与三地关联紧密!
过去阿胶主用牛皮,那时叫黄明胶。后来尝试驴皮,但效果不如牛皮。宋代以后才严格分开,真正的阿胶用驴皮,黄明胶还是牛皮做的。阿胶做法不知传了多少年,起源可以追溯到阿城古井,发展壮大在东阿镇,最后集中产业在东阿县。只要说到阿胶,这三个地方总是排在一起,阿胶没有因为行政变动而断开。
现在开车在三个地方转,每家都会介绍自己独特之处。
阿城镇的人说他们的井好,是根。东阿镇的人能带你看明清遗址,还有老县衙和桥,过去的阿胶作坊最集中。东阿县的现代阿胶工厂和文化园成了新名片。大家讲起来都充满自豪,历史、文化、产业各有自己的亮点。
你见过一地分开多处之后,还能靠同一种产品把区域联系起来的地方吗?如果你是山东人,或者你去过东阿相关的地方,欢迎说说你对这个三胞故事和阿胶文化的看法。你有更喜欢哪一个东阿吗?
来源:胖姑娘品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