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年前她刚上大学时,AI在设计圈还只是个模糊的概念,谁能想到,短短几年时间,这个“后起之秀”会直接打乱毕业生的就业节奏。
达比・哈奇比从大学平面设计专业毕业,本以为能顺顺利利入行,没想到这求职路一走就是一年多。
八年前她刚上大学时,AI在设计圈还只是个模糊的概念,谁能想到,短短几年时间,这个“后起之秀”会直接打乱毕业生的就业节奏。
达比不是个例,和她同专业的阿什利・萨德勒,毕业后找工作屡屡受挫,一度萌生了转行学护理的念头。
“花了那么多钱和时间学设计,结果连份稳定工作都难找”,阿什利的吐槽,怕是很多设计毕业生的心声。
还有布莱顿大学的格蕾丝・沃伦,毕业后直接感觉“被扔进了深水区”,没人教怎么对接行业,没人说清实习该怎么找,面对铺天盖地的AI设计工具,心里又慌又没底。
设计毕业生的求职难,不是凭空出现的,世界经济论坛早就预测过,到2030年,平面设计岗位会成为下降最快的职业之一。
这背后,AI的渗透功不可没,企业用AI做设计,又快又省钱,自然会压缩招聘名额。
先买后付公司Klarna引入AI客服助手后,相当于减少了800个职位,这种情况在设计行业也在发生。
招聘市场的需求也变了味,有的公司招毕业生,就希望他们能熟练用AI干活,相当于找个“AI辅助员”;有的公司却反过来,拼命想找有“独特创意声音”的人。
毕竟AI生成的内容多了,千篇一律的设计没人记得住,Wiltshire创意公司创始人JakeJeffries就说,他招人更看重主动性和真实创作经验,作品得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点才行。
本来想,大学四年学的专业知识足够应对工作,但后来发现,AI时代的设计行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早就变了。
格蕾丝对AI的态度挺中立,她觉得AI既是挑战,也能当成新技能学,但问题是,没人教怎么学,也没人说清学了之后怎么用在工作里。
很多毕业生就卡在这,想提升又找不到方向,只能在求职路上慢慢耗,这种困境还让不少人开始怀疑学位的价值。
达比就曾纠结过,自己花了那么多精力学设计,到底有没有机会真正用上。
无奈之下,她只能自己琢磨着提升动画技能,想着多会一门手艺,自由职业时能多接些活,竞争力也能强点。
AI对设计行业的影响,不止体现在毕业生身上,连大企业都在忙着“尝鲜”。
2022年,亨氏用OpenAI生成了12张番茄酱图片做广告;去年圣诞节,可口可乐零度糖的广告,从标志性卡车到消费者饮用的画面,全是AI生成的。
不过也有翻车的,时尚品牌Mango在“SunsetDream”广告里用了AI青少年模特,不仅被骂抢了人类模特的工作,还被指涉嫌“虚假宣传”。
如此看来,AI在设计行业的应用,确实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让企业更快响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它也让行业竞争变得更激烈,不仅抢了部分岗位,还拉高了客户对交付速度的期待。
达比就说,客户看到AI能快速出图,就会要求设计师也做到同样快,但设计师的作品,胜在有温度、有个性化表达,这可不是AI随便能替代的。
伦敦艺术大学的RebeccaRoss博士说得挺有道理,AI不会“终结”平面设计行业。
设计行业从来都是跟着技术变的,从以前的铅印、照排,到后来的桌面排版,再到现在的生成式AI,每一次技术迭代都会带来变化,但行业始终存在。
设计师们总会找到意想不到的方式利用新技术,就像以前没人想到电脑能让设计效率提升那么多一样,现在也没人能完全预测AI会带来哪些新机会。
我身边也有做设计的朋友,他们现在已经开始主动用AI了。
比如用AI生成初步灵感,再自己打磨细节,既节省了时间,又能保留自己的创意核心,AI就像个工具,关键看怎么用。
如果一味排斥,可能会被行业淘汰;但如果完全依赖AI,没有自己的创意,也迟早会被海量的AI生成内容淹没。
对毕业生来说,现在最该做的,或许不是焦虑AI抢饭碗,而是主动适应变化。
高校也得跟上节奏,多给学生一些行业指导和实习机会,别让毕业生一毕业就陷入迷茫。
企业方面,也不妨多给毕业生一些成长空间,毕竟创意和经验,不是AI能一蹴而就的。
平面设计行业的本质,是用视觉语言传递信息、表达创意。
AI能替代的,更多是重复、机械的执行工作,但那些需要独特视角、情感共鸣和深度思考的创意,始终得靠人来完成。
达比通过提升动画技能找到突破口,格蕾丝试着接纳AI并学习新技能,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
AI浪潮袭来,与其害怕被替代,不如主动拥抱变化。
把AI当成辅助工具,守住自己的创意核心,不断提升技能、积累经验,平面设计毕业生未必不能在变革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毕竟,行业在变,技术在变,但人们对好设计、好创意的需求,永远不会变。
来源:滕王说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