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书里记载,年轻时的曾国藩脾气爆,动不动就跟同僚辩论到面红耳赤。
高手从来不张嘴。
去年冬天在高铁上,邻座一中年男人接了个电话。
对方似乎在质问他进展,他淡淡地说了句“你看着办”就挂断了。
整个过程不到十秒。
我当时很好奇,换做从前的我,肯定会在电话里解释半天。
翻开《曾国藩传》,他30岁前也爱跟人理论。
书里记载,年轻时的曾国藩脾气爆,动不动就跟同僚辩论到面红耳赤。
他在日记里写“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这句话让他开始改变。
人与人之间本质上无法交流,因为每个人看的书,他的父母对他的教育,都天差地别,而且他又不会轻易服你,我们没必要跟他们交流。
01
你永远说服不了任何人
曾国藩在《曾国藩家书》中写过:“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既过不恋。”
我当时读到这句话,感触并没那么深。
去年,遇到一件让我彻底改变想法的事。
表弟大学毕业两年,在一家小公司做操盘手。
过年回家七大姑八大姨轮番劝他考公务员。
他耐着性子解释了一整天,说自己热爱自媒体,互联网有前途。
姨们听完继续摇头。她们的理由很简单:公务员稳定。
表弟最后累得说了一句:“算了,你们开心就好。”
所谓的交流,很多时候只是各自表达。
你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东西就完全不同。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那个。
02
争吵的本质是什么
我在电视台的公司工作的时候,有个客户特别难缠。每次,他都会挑一堆问题,要修改。
我总想着用数据、用逻辑说服他。老板私下跟我说了一句:“他挑刺,只是想压价罢了。”
我恍然大悟。
争吵和解释本质上是利益分配不均,
如果不改变利益分配,争吵解释又有什么用呢?没用。
你看那些在网上吵得不可开交的人,争的是观点,本质全是利益。
有房的人和没房的人,永远吵不明白。
曾国藩带兵打仗有一条铁律:“结硬寨,打呆仗。”
他懒得跟那些纸上谈兵的人争论战术。埋头做事。
湘军能成为一支劲旅,跟他这种“不争论”的修养关系很大。
我回想,那些年浪费在争论上的时间,如果拿来提升自己,早就是另一番光景了。
03
反向来看,话多之人多是无能之辈
曾国藩在《挺经》里有句话:“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
话多的人,往往心里虚。
去年夏天在书店,碰到一个老朋友。开了家小公司,做得还可以。
聊天时他说:“能理解的人,你说他懂,无法理解的人,你说破嘴皮子也没用,我现在很少跟人解释了。”
太对了。
我自己这些年体会是,正经老板不交流,更不聊天。
别人跟我们聊天,本质上是因为他不忙,他业务不够多,他没客户,所以他不怎么样。
正经老板都天天忙着做事,做业务呢,谁没事跟人争论天下大事啊?
04
如果有人非来跟我们争论怎么办?
给你两个从来没人说过的方法
第一叫“主动认错”。
咸丰八年,曾国藩在江西被御史弹劾,贪墨军饷。
按常理他应该上奏折辩解。他没有。
他反过来给皇帝写了一封奏折,主动承认自己“调度失当,以致饷需支绌”。
奏折送上去,咸丰反倒觉得他诚恳,那些弹劾他的奏折全被压了下来。
这个操作的精妙之处在于:
当你主动承认一个无关紧要的小错误,对方的所有大攻击就都失效了。
他想攻击你贪墨,你说我能力不足。他没法继续往下打了。
我之前遇到一个事儿延期,客户准备了一堆理由要扣款。没等他开口,
我先说:“这次是我们算得不够细,给您添麻烦了。”
客户愣了一下,反过来安慰我说没关系。最后一分钱没扣。
这里有关键,是你承认的错,必须是对方不在意的小错,而非他想攻击的核心。
第二个法叫“抬举”。
同治二年,有个叫王闿运的文人公开写文章批评曾国藩用兵失误。湘军都劝曾国藩反击。
曾国藩反倒给王闿运写信,说自己读了他的文章“获益良多”,还邀请他来军中做幕僚。
王闿运收到信,整个人都不好了。
本想靠批评曾国藩出名,曾国藩这么一捧,他连继续批评的立场都站不住了。
后来王闿运再也没写过攻击曾国藩的文章。
这招的原理是:你越抬举对方,对方越不好意思继续攻击你。
因为他一旦接受了你的抬举,就欠了你人情,他不想欠,也欠了。
05
说点掏心窝子的话
我今年30岁了。
这些年走过来,感悟就是:时间真的很宝贵。
宝贵到浪费一分钟在无聊的争论上,都是对自己不负责。
那些厉害的人,哪个靠嘴皮子成功?都是靠一点一滴做出来的。
曾国藩说过:“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影响力从来都来自行动,而非嘴巴。
人和人层次的区别,就在于把时间花在哪里。
普通人把时间花在证明自己,高手把时间花在提升自己。
就像曾国藩在晚年写给儿子的信里说的:“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我们做好自己就够了。
其他的,都是浮云。
来源:水大仁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