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都不装了!杨振宁辞世才3天,恶劣的一幕现形,结局大快人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9 16:14 1

摘要:杨振宁辞世第三天,有账号借他与翁帆婚姻编造谣言,平台火速判定恶意炒作并永久禁言,截至10月29日未进一步扩散

杨振宁辞世第三天,有账号借他与翁帆婚姻编造谣言,平台火速判定恶意炒作并永久禁言,截至10月29日未进一步扩散

这事的刺痛感在于,人还在被悼念,流量就迫不及待扑上来

说白了,顶着“关心女性”的名义消费逝者和遗孀,是把网感当底线

有人问,跨龄婚姻到底是不是真情?

先别急着盖章,先看他们这二十多年的相处,再看平台这回的出手,答案大概就不难了

如果只看标签,“诺奖大师”这四个字足够耀眼,但圈内老师更常提的是他在黑板前半天不挪步的耐性

从“宇称不守恒”到站上清华大课,杨振宁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扎在讲台上的人

可他的人生拐点其实很生活化:1995年,汕头大学迎来一位年长客人和他的妻子,一位英语好的大一女生做接待,笑得有点紧张,路上把校园里的一棵老榕树讲成了“百年见证”

那天临别互留了联系方式,谁也没想到,这算是种下了伏笔

后来的人生,一边是科学,一边是琐碎

2004年北海的那次旅行,湖面风很轻,岸边有垂柳,两个步子明显不一样的人走到了一起

82岁的他打了个长电话,郑重其事

不是冲动,家里人都反复谈过,他把身体状况摊开,翁帆把现实困难摊开,最后合在一句“想得很成熟”

这句话,后来他们在很多场合都反复说

质疑从一开始就没停过

“爷孙恋”的标签像贴纸,谁见谁贴,但贴纸不是关系本身

换句话说,外界拿年纪说事,忽略了相处的质地

清华的“归根居”里,墙上一排相框,有香港太平山、云南的水色,也有厨房里一碗白粥的蒸汽

翁帆把作息往前挪,早起给他暖胃,书桌上那天要看的文献按次序排好,镜片擦得发亮

去香港住时,没佣人,她就学着做清淡的潮汕汤,放盐总是少一点,再慢慢调

他也不是“只被照顾的人”

85岁之前,他坚持自己开车带她出门,后来退到了副驾,握在旁边的,是耐心和安全感

有次上山路,她紧张得手心冒汗,他就一句句压住节奏,“慢一点,很稳”

大帽山那次险情后,他还开玩笑叫她“胆小如鼠”,谁都听得出来那是心疼

两个人的精神默契更安静:她翻译歌词,他逐句斟酌;

他写论文,她把参考资料整理得干净利落;

一桌两椅,抬头时的那一下对望,胜过许多解释

他们的相处也让周围人放了心

家里合照里,翁帆和继子继女之间气氛自然,没那些戏剧化的尴尬

他回国后在清华园扎根二十多年,给大一新生讲“大学物理”,常常拖堂;

他把美国房产捐了,不领年薪,盯着理科发展不松劲;

会议、课堂、旅行,镜头里几乎都有她

更扎心的是,这种“日常里的并肩”才是很多人忽略的部分

10月18日,清华园降半旗

花香是冷的,吊唁堂里,白菊围着一张年轻时就有光的黑白照片

第二天,翁帆写了一段话,温和、不渲染

“他的一生,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人类的进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种时刻,最好的表达往往是收着的情绪,和对逝者工作的理解与尊重

风向变化在第三天

10月21日,一个叫“宛宛的花园”的账号阴阳怪气发帖,摆出“女性觉醒”的姿态,硬把这段婚姻扭成“不正常”,还翻炒“被压迫”的戏码

更无底线的是,早被当事团队澄清过的“遗产分割不公”旧谣,又被拎出来当流量

多位知情者反映,这个账号此前就因煽动对立被处理过,这次趁丧事“吃人血馒头”,逻辑上说不通,伦理上更说不过去

平台这回反应很快

相关平台介入核查,认定其恶意炒作、屡教不改,直接永久禁言

有业内人士提到,按现行规则,借逝者博眼球、挑动群体情绪的,属于重点治理范畴

截至10月29日,类似谣言没有进一步扩散,平台对“借缅怀搞营销”的行为维持高压态势

说白了,善后做得及时,才是真正的尊重

为什么这种谣言总能“抢先一步”?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新媒体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以来,AI生成谣言的量在半年内增长了约65%

美国《科学》杂志也做过统计

谣言的传播概率比真实信息高出大约70%

换句话说,系统天然偏爱“更刺激的说法”

好在技术也在进步

有平台引入大模型治理后,一季度谣言曝光量下降六成多,单个谣言的处置速度压到“小时级”

数据不等于万事大吉,但至少说明“算法不必站在坏人那边”

这并非孤案

从2月“大S骨灰包机”的不实视频,到10月“范玮琪演唱会戴骨灰项链”的离谱传闻,套路如出一辙:借死亡制造谈资,拿亲友踩踏边界

前者相关账号已被无限期封禁,后者经纪公司也发了律师声明

更扎心的是

演员朱媛媛病逝后,“遗产曝光”“捐眼角膜”的假消息一度冲上热搜,给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这些案例摞在一起,才看得出“流量工厂”的流水线有多冷

回到跨龄婚姻这一题

世界并不缺“年龄差很大但能相守”的例子,尼尔·杨和达丽尔·汉纳在争议声里牵手十年,最后还是选择安静成婚

他们的方法不是公关,是长久地把时间过给彼此

对感情的判断,最好回到当事人的日常里,而不是停留在旁观者的想象里

这句话听起来朴素,但是反套路的解题法

法律层面也并不含糊

有网信领域人士明确提醒,造谣、侮辱、诽谤逝者,既可能触犯民事与行政红线,情节严重的还会涉及刑事责任

逝者名誉受法律保护

近亲属有权依法维权,平台也要把好审核、治理和配合调查的关口

专家们这两年反复强调,治理AI谣言需要“技术、政策、公众、生态”的协同

既要立住伦理规范、压实平台责任,也要提升公众的信息分辨力

说到底,每一次克制“手一抖就转发”,就是在为清朗多投一票

我一直记得吊唁堂门口那一阵很轻的风

照片旁边摆着两个人在“归根居”的合影,木质相框边角有磨痕,像是岁月摸过留下的痕迹

她站在那儿,神情很稳,不是无悲无喜,而是把悲伤安放到了该去的地方

他生前也说过,自己能多做一些,她将来面对的问题就会少一些

一个人把分寸拿捏到这种程度,旁人就没必要再替他安排“剧本”

更何况

平台这次迅速落锤,不只是为一个账号定性,更是在告诉所有人:别把别人的丧事当自己的生意

也许我们能多做一件小事

看见不靠谱的信息,停一停,查一查,别转发,别评论,别给算法喂假

说白了

对逝者的体面,是活着的人彼此的体面

这句老话,在今天仍然适用

来源:科学聚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