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视线·桥见贵州闯新路》以桥为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9 15:58 1

摘要:提要:贵州交通的跨越式发展,不仅实现物理空间的连通与经济社会的腾飞,更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媒介,有力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花江峡谷大桥建成通车吸引游客纷至沓来_龙建睿 摄(影像贵州)

提要:贵州交通的跨越式发展,不仅实现物理空间的连通与经济社会的腾飞,更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媒介,有力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贵州交通建设的历史性变革正深刻重塑区域发展格局。一座座世界级桥梁凌空飞架,一条条高速公路穿山越岭,将“地无三尺平”的传统认知改写为“高速平原”的现代图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贵州交通的跨越式发展,不仅实现物理空间的连通与经济社会的腾飞,更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媒介,有力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从“五尺道”到“万桥飞架”的叙事史诗

贵州的交通发展史,是一部区域现代化进程的缩影,也是一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叙事史。从秦开“五尺道”、汉通“西南夷”,到明清古驿道纵横交错,再到当代“桥梁博物馆”享誉世界,交通基础设施始终是推动文明互鉴、民族交融的“时空压缩器”。明代奢香夫人主持修建“十桥九驿”,打通云贵川商贸通道,史载“驿成,黔中始为乐土”,商队往来不绝,驿道绵延千里,成为民族团结与文明传播的重要纽带,推动地域性文化共同体的萌芽与发展。根据调查,全省有近2000处交通历史遗址遗存,在湘黔、滇黔、川黔、桂黔等古道沿线的摩崖石刻、人物造像以及风雨桥、鼓楼等建筑群,承载着民族文化、中原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生动见证了多元文化的交融。这种文化的流动与交融,不仅塑造了贵州“文化千岛”的独特格局,同时也为当代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

今天的贵州,3万多座桥梁如长虹卧波,雄踞崇山峻岭之中。这些桥梁不仅仅是交通设施,更是不同时期民族关系与治理理念的物质化呈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22.0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突破9042公里,极大缩短了城乡与民族地区间的时空距离。众多世界级高桥的建成,跨越物理天堑,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中华民族奋斗精神具象化为可感可知的文化符号,成为新时代集体记忆的坚实载体。

从物理联通到价值认同的多维传播矩阵

媒介环境学认为,人类文化是人与技术或媒介不间断的、互相依存的因而互相影响的互动关系。从学理层面看,交通基础设施的媒介属性源自其重构社会关系的本质能力。作为一种特殊媒介,交通基础设施深刻重塑着区域社会文化生态与集体认同。在贵州,桥梁与道路本身构成了一套立体化的传播矩阵。遵义公馆桥上的石雕、花江铁索桥的摩崖造像,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点和人们的文化心态;坝陵河大桥将观光电梯融入结构设计,使游客得以在370米高空俯瞰山河,在感官震撼中深化对国家能力与工程伟力的认知;平塘大桥以“天空之桥”造型融汇当地少数民族服饰、舞蹈元素,建立起工业美学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象征对话。这种空间叙事策略,使交通基础设施超越其工具性功能,成为传递“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理念的重要媒介。

当前,贵州积极探索构建物理空间、数字空间与文化符号有机融合的价值传播体系,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工作创新发展。在物理空间层面,依托日均车流量超百万辆次的高速公路网络,利用沿线情报板、收费站LED屏等载体,持续滚动播放宣传标语,形成规模显著的流动课堂效应。2025年上半年,在全省53条高速公路沿线LED情报板、收费站屏幕滚动播放“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等标语1300余条,在赤水河、南北盘江红水河出省通道港口码头设置大型宣传栏,在趸船LED屏滚动播放标语、悬挂横幅100余条。这种做法将交通干道转化为意识形态传播的流动载体,使共同体理念的传播突破固定场所限制,融入大众日常生活轨迹。黔东南、黔西南、黔南等民族地区服务区将苗族、侗族、布依族等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使共同体理念传播嵌入旅途日常。依托“多彩贵州 最美高速”创建,通过在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置民族风情打卡点,打造民族文化体验区等方式,展示高速沿线少数民族风情风采。在这里,服务区不仅仅是休憩的场所,更成为展示民族文化、促进相互理解的微型文化交流中心,旅客在短暂停留中可以直观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在数字空间层面,贵州交通成就的叙事通过多媒体渠道实现广泛覆盖与有效传达。以“多彩贵州·从万桥飞架看中国奋斗”特别报道和“贵州是平的”系列交通文艺创作活动为契机,大力宣传交通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好声音、好故事。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经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和法国《欧洲时报》等海外媒体多形式宣传报道,各类媒体刊发贵州桥梁报道超1000篇,互联网相关信息突破50万条;大型桥梁纪录片《万桥飞架——山水间的人类奇迹》《越山河》在央视纪录片频道、东方卫视等平台及国外展播,点击播放量突破10亿次,生动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贵州桥梁志》《多彩贵州桥》以及《万桥飞架越山河》等出版物,系统梳理贵州桥梁文化脉络,将交通建设成就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资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文化支撑。

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创新开展,为民族交融提供新时代的场景诠释。“村超”“村BA”等赛事之所以引发全国关注,不仅在于其竞技魅力,更在于其生动呈现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图景。当各族群众乘坐高铁汇聚榕江赛场,当侗族大歌与现代竞技欢呼同频共振,交通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直接促进了文化互鉴与情感共鸣。这些群众性文体活动打破了民族传统节庆的地域限制,创造出跨越民族界限的共享文化空间,在现代体育竞技中重构了民族团结的当代叙事。交通网络的完善为这种大规模、高频次的人口流动提供了可能,使区域性活动升级为全国关注的文化现象。

教育基地建设是贵州交通叙事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又一创新实践。将坝陵河桥梁博物馆打造为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通过“民族+桥梁”主题展陈与研学课程,已组织港澳及省内600余所学校8万余名学生开展实践教育。把实物参观、实践体验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交通建设与民族发展的内在关联,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同。

在国际传播领域,贵州桥梁故事成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有效载体。“多彩贵州·从万桥飞架看中国奋斗”特别报道创新采用央地联动模式,引起《欧洲时报》、半岛电视台等国际媒体关注,推进贵州交通成就的叙事融入国际话语体系。这些报道多采用“山水间人类工程奇迹”“世界桥梁博物馆”“超级工程”等跨文化认同度高的叙事框架,使海外受众在赞叹工程成就的同时,自然感知背后的国家能力与发展理念,提升了贵州的国际知名度,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提供区域样本。

从“以发展促团结”到共同体意识的内化

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交通基础设施在宣传文化领域构建了新的传播范式。一方面,在物质维度,通过路网延伸打破地理隔阂,以物理流动促进经济文化交融,形成去边界化的空间传播效应;另一方面,在符号维度,借助场景营造与价值编码,将民族团结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传播文本,构建情感共鸣的文化场域。这是新时代“以发展促团结”民族工作命题的创造性实践。它避免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宣传的概念化、说教化倾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融入发展成果与生活体验,实现了宣传工作的生活化、日常化。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贵州实践体现了“中国之治”的传播智慧——通过空间生产与意义生产的双重逻辑,将交通动脉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路径。一是发展与团结的辩证统一,以交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为民族团结提供物质基础;二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在现代化工程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使基础设施成为连续古今的文化媒介;三是物质与精神的协同推进,在解决物理连通问题的同时,注重精神层面的认同建构;四是区域与全国的格局关联,将地方实践纳入国家战略框架,使区域故事成为国家叙事的组成部分。

总之,在媒介化社会背景下,贵州交通建设已超越单一的空间连接功能,成为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立体化平台。当万桥飞架将共同富裕愿景具象为流动符号,当高铁网络将多元文化编码进统一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正以物质形态重塑民族团结的传播图景。贵州实践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需要理论宣传和教育引导,更需要通过重大工程、日常生活、文化符号等载体,将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生活化的传播体系,进一步丰富民族工作的内涵与方法,为其他多民族地区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样本,同时也在理论上拓展基础设施、空间生产与意识形态建设之间关系的研究视野。随着交通网络的持续完善与传播实践的深入发展,贵州有望为新时代民族工作贡献更多创新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书写新的篇章。

(作者单位_贵州省交通宣传教育中心)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鄂启科

来源/《当代贵州》第41/42期合刊

编辑/陈香琳

二审/周芸吉

三审/梁健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