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碎石不用“开刀”?——揭秘肾结石微创治疗新技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2 15:46 1

摘要:肾结石是最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传统“开刀取石”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如今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让“不开刀碎石”成为现实。本文以肾结石的成因、治疗演变为切入点,重点介绍了无管化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的技术原理与优势,结合季节性防石

肾结石是最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传统“开刀取石”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如今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让“不开刀碎石”成为现实。本文以肾结石的成因、治疗演变为切入点,重点介绍了无管化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的技术原理与优势,结合季节性防石、饮食与生活管理,旨在帮助公众了解现代泌尿外科微创理念,树立“防重于治、轻创伤快康复”的科学健康观。

一、半夜的“刀割痛”:肾结石在作怪

凌晨两点,救护车拉响的那一刻,很多人还以为只是胃痛或腰肌劳损。但当疼痛从后腰蔓延至下腹,伴随恶心、冷汗,B超一扫,诊断结果往往只有四个字——肾结石。

这类疼痛,被称为“肾绞痛”,常被患者形容为“人生中最剧烈的痛之一”。医学上解释,是结石堵塞尿路,肾盂压力骤升,引起平滑肌痉挛。

几乎每位患者都会问同一个问题:“医生,我是不是得开刀?”

答案往往出乎意料——如今,绝大多数结石都可以通过微创技术完成碎石和取石,很多时候甚至连“刀口”都看不见。

过去,肾结石意味着“大手术”;而现在,它象征着“科技的温柔”。

二、“肾里长石头”,不是命运,而是生活方式的后果

肾脏每天要过滤大约180升血液,把体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当人们饮水不足、饮食偏重、久坐少动时,尿液变得浓缩,矿物质与有机酸沉淀下来,日积月累,形成结晶——这就是结石的“胚胎”。如果把尿液比作一条“清流”,那么结石的诞生,就像河道被沙石一点点堵塞。

常见诱因包括:喝水太少:尿液浓稠,“石头”更易沉积;吃得太咸:高盐饮食会增加尿钙排泄;久坐不动,代谢缓慢、尿流速度变慢;酷爱烧烤与高蛋白饮食,肉类代谢产物促使尿酸增高;家族遗传,有“结石史”的家庭成员风险更高。

研究显示,我国成年人肾结石的总体发病率约为 7%–10%,其中男性多于女性,且35岁以下年轻人比例正在上升。这意味着——工作忙、喝水少、常熬夜的年轻人,也正走在“结石高危”的路上。

三、从“开刀取石”到“微创碎石”——结石治疗的三次革命

第一代:刀口长、恢复慢的“开放手术”时代

在二十多年前,肾结石的治疗意味着“大刀阔斧”。医生需要在腰部切开十几厘米的切口进入肾脏取石。虽然能一次清除结石,但术后疼痛剧烈、住院时间长,还常伴感染与出血。当时的患者,最害怕的不是结石,而是“挨这一刀”。

第二代:体外冲击波碎石——“不开刀”的第一步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项划时代的技术出现了——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医生用聚焦冲击波震碎结石,让碎块随尿液排出。这让无数人第一次体会到“不开刀也能碎石”的惊喜。然而,冲击波碎石并非万能。对大块或硬度高的结石,往往需要多次治疗;碎石后“石街”排出不畅,可能引发梗阻或感染;多次冲击可能造成肾脏轻度损伤。因此,它更适合小结石、位置表浅、无感染的患者。

第三代:腔内微创:经尿道输尿管/肾盂镜下钬激光碎石取石和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

随着腔镜技术的成熟,医生开始从腰部打一个仅约1厘米的小孔,通过这个“通道”,把纤细的肾镜伸入肾脏,在直视下找到结石,用超声或激光能量击碎,再吸出碎屑。这就是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它兼具“清石彻底、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被誉为“泌尿外科的微创标志”。

相比开放手术,它让切口从“厘米”变成了“毫米”;相比冲击波,它让清石率大幅提升。科普点评:这种“比大小”的视觉化叙述,让读者能直观理解“微创”的意义——符合攻略中“通俗性+知识性并重”的要求。

肾结石的治疗史,其实就是医学创伤不断减轻的历史。从“开刀取石”到“不开刀碎石”,从“疼几周”到“住几天”,技术的每一步演进,都是医生在和“患者的痛苦”赛跑。

四、无管化PCNL——让“微创”更轻、更快、更温柔

“开刀”时代的结束,并不是结石治疗的终点。真正让“微创”更进一步的,是一种听起来更大胆的方式——无管化经皮肾镜碎石术(Tubeless PCNL)。

1. 什么叫“无管化”?

在传统的PCNL手术中,医生通常会在术后放置一根“肾造瘘管”,它的作用是引流尿液和血水,防止肾内压力过高或尿液反流。但这根管子往往成了患者术后最不舒服的存在:走路不便、翻身疼痛、睡觉都得小心翼翼。“无管化”技术的理念,是在确保手术安全、出血极少、结石清除干净的前提下,不再放置造瘘管。尿液通过自身通道自然排出,患者术后几乎无明显外部创口。这就像“关掉水龙头前,先确定水已经放干净”——既保证安全,又去除了多余步骤。

2. 为什么说它“更轻、更快、更温柔”?

相比传统术式,无管化PCNL有三大显著优势:

① 更轻:疼痛明显减轻术后没有外部管道牵拉,患者翻身、活动更加自由;镇痛药物使用量减少。

② 更快:恢复时间缩短。多数患者术后1–2天可下床,3–5天恢复日常活动。

③ 更温柔:感染风险更低。外界通道减少,细菌入侵几率下降;住院时间平均缩短1–2天。

这就是“科技让手术更轻”的真实含义。它不是减少医生的工作,而是减少患者的痛。

3. 一场融合科技的“碎石革命”

现代泌尿外科的“微创”,不仅靠经验,更靠科技。

● 影像导航系统

术中实时超声或CT导航,帮助医生精准定位结石位置,像“开导航的司机”,直达目标、减少误伤。

● 微型腔镜与高分辨影像

通道从过去的10毫米缩小到如今的3–5毫米,高清镜头让医生能在毫厘之间“寻石取石”。

● 智能碎石能量控制系统

部分设备能自动识别结石硬度并调整能量输出,避免过度震动损伤肾组织。

● 负压吸引系统

边碎边吸,保持视野清晰,也降低术中肾盂压力。这些细节听起来“冷冰冰”,但它们让患者感受到的,是“暖洋洋”。

4. “无管化”并非人人适用

需要强调的是,无管化PCNL虽然先进,但并非“适合所有人”。

哪些人更适合?单侧中小型肾结石;无明显感染或积水;出血极少、术中结石取净者。

哪些人不建议?巨大或复杂鹿角形结石;合并感染、出血或解剖畸形;多发结石或有残石风险者。换句话说,这项技术的“轻”,建立在医生严谨的评估基础之上。

五、这些“碎石误区”,你中招了吗?

误区1:多喝啤酒能“冲石”?

啤酒含嘌呤,会增加尿酸生成。长期饮用不仅不能防石,反而可能“助石为虐”。

误区2:碎石越快越好?

碎石速度不是越快越好,关键在精准与彻底。过快碎石可能导致肾盏出血或残石遗漏。

误区3:碎石后不用复查?

很多患者术后觉得疼痛消失就万事大吉。其实,复查B超与尿常规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误区4:怕疼不敢手术?

现代PCNL可局麻、侧卧位操作,疼痛感大大减轻,“恐惧”已成过去式。

六、季节、饮食与生活:把“防石”嵌进日常

结石的防治,手术只是“救急”;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长效管理。

1. 夏季高发季:高温、出汗多、饮水少,是“结石三要素”。建议随身携带可刻度水杯,每小时小口饮水,出汗后适量补充电解质水,而非碳酸饮料。

2. 饮食调控:少盐少肉:每天盐摄入不超过5克,红肉控制在70克以内;适度补钙:饮食钙可减少草酸吸收,不宜盲目忌钙;增加蔬果摄入:维生素C、柠檬酸有助防止结晶;限制高草酸食物:如菠菜、巧克力、坚果等。

3. 规律运动

久坐人群建议每小时起身活动3–5分钟,保持尿液流动,让结晶“来不及长大”。

4. 定期体检

有结石史的人群,应每6–12个月进行泌尿系影像复查。

这一节对应《医学科普新手攻略》的“保健护理类话题”建议。

七、常见疑问十连问

1. 无管化手术安全吗?

——在合适人群中非常安全。医生会术中评估风险。

2. 术后会很痛吗?

——疼痛感比传统手术明显减轻。多数人术后可轻松翻身。

3. 结石会不会复发?

——若饮水不足、饮食不改,复发率可达30%–50%。

4. 手术时间长吗?

——一般30–60分钟即可完成。

5. 要全麻吗?

——部分患者可在局麻下完成手术。

6. 医保能报销吗?

——属成熟术式,已纳入医保范围。

7. 术后多久能工作?

——一般5–7天即可恢复轻度劳动。

8. 碎石不净怎么办?

——可二次手术或联合软镜、冲击波治疗。

9. 孕妇能碎石吗?

——孕期治疗以保守排石为主,严禁电磁碎石。

10. 如何预防孩子长结石?

——培养“主动喝水”习惯,避免过咸零食。

八、结语:科技让手术更轻,医学让生活更好

泌尿外科的发展,是医学人文精神最直观的体现。医生追求的“微创”,并不只是技术的“炫技”,更是对患者疼痛与恐惧的深刻理解。

从“开刀取石”到“无管碎石”,从“疼几周”到“轻松出院”,每一次进步,都让医学变得更温柔。

正如医学界常说的那句箴言:“最好的手术,不是最复杂的那台,而是让患者最轻松的那台。”愿这场“碎石革命”,不仅带来康复,也带来对健康生活的重新审视。

作者:张定国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筹)

来源:纵相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