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梦中的餐厅,灯光太昏暗,我遍寻不着那蓝色的小药丸。”1999年,李宗盛在《最近比较烦》中这句看似随意的歌词,却让“蓝色小药丸”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伟哥”这个称呼,也逐步深入人心。
“梦中的餐厅,灯光太昏暗,我遍寻不着那蓝色的小药丸。”1999年,李宗盛在《最近比较烦》中这句看似随意的歌词,却让“蓝色小药丸”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伟哥”这个称呼,也逐步深入人心。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消费者在电商平台搜索“伟哥”时,面对的是令人眼花缭乱的选择,包装各异却都醒目地标注着“伟哥”标识。但一个关键问题被大多数人忽略:你买的“伟哥”,真的是你以为的那个“伟哥”吗?
从心绞痛药到ED革命
这个故事要从上世纪90年代初说起。美国辉瑞公司的科研团队原本致力于研发一款治疗心绞痛的新药,代号UK-92480。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数亿美元投入后,这款基于枸橼酸西地那非的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对心绞痛的效果并不理想。
然而,研究团队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参与试验的男性患者们即使在试验结束后,仍持续向医生索要这种药物。经过深入了解才发现,这些患者体验到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勃起功能明显改善。
这个意外发现让辉瑞公司迅速调整研发方向。1998年3月27日,美国FDA批准西地那非以商品名“Viagra”上市,专门用于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这款蓝色菱形药片很快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轰动。
在Viagra进入中国市场前,香港媒体在报道时巧妙地将其音译为“伟哥”。这个既传神又朗朗上口的名字迅速在民间传播开来,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一分为二:“伟哥”与“万艾可”的诞生
就在“伟哥”这个名字通过媒体传播变得广为人知之时,商业现实却出现了戏剧性转折。1998年6月,国内有企业率先在第5类(人用药)上注册了“伟哥”商标。
因此,当2000年辉瑞公司正式将Viagra引入中国市场时,最终决定为Viagra注册新的中文商标——“万艾可”。
从此,“伟哥”与“万艾可”在法律层面彻底分道扬镳。前者成为一个由国内企业持有的商标,后者则是辉瑞公司原研药Viagra的中文商品名。
这一分离为日后持续二十年的市场混淆埋下了伏笔。
混乱的“伟哥“市场迷局
随着2014年西地那非专利保护到期,中国ED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3年间,中国ED类药物市场年均增长率超过20%,市场规模从不足30亿元迅速增长到接近百亿元。
“伟哥”商标持有人通过授权合作的方式,允许不同制药企业在其产品上使用“伟哥”商标。这种模式导致市场上涌现出数十种都叫“伟哥”,但实际生产厂家以及核心成分的化学名都不相同的ED类药物产品。
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涉及“伟哥”关键词的投诉中,虚假宣传问题尤为严重。不少消费者反映,购买时商品标题明确标注“进口伟哥”“美国原研”,实际收到的却是国产的“伟哥”牌产品,甚至是压片糖果等普通食品。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商家在营销中有意利用这种历史渊源打擦边球,通过精心设计的话术和包装,让消费者产生的误解。这种系统性的误导行为让普通消费者难辨真伪。
明明白白消费:男性健康日的选购指南
首先要明确,“伟哥”是一个商标,不是一个药品通用名。就像“苹果”既是水果,也是一家科技公司品牌一样,“伟哥”在医药领域也有多重含义。而“万艾可”是辉瑞公司生产的特定药品的商品名。
其次,购买ED类药物时,消费者应当养成关键习惯。仔细核对批准文号,正规药品都会标注“国药准字”批准文号,格式为“国药准字H+8位数字”。消费者可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查询文号真伪。
最后,务必选择正规渠道。优先选择医院、正规连锁药店或有药品销售资质的电商平台,避免通过不明来源的微商、私人渠道购买。
最重要的是,消费者应当树立处方药意识,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制定治疗方案。自行购药不仅可能浪费金钱,更可能延误病情甚至带来健康风险。
来源:现代保健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