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如何守护老人用网安全平台、高校、社会协同破题,从“物质敬老”迈向“数字伴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9 08:00 1

摘要:“我平时比较喜欢看短视频,确实存在观看时间偏长的问题,所以非常感谢老师的提醒”“我最大的感受是,在使用短视频平台时要保持警惕、善于学习,切莫抱有贪小便宜的心理”“我认为这样的活动应该多举办一些,从点到面全面普及,教会老年人更好地识别骗局”……

“我平时比较喜欢看短视频,确实存在观看时间偏长的问题,所以非常感谢老师的提醒”“我最大的感受是,在使用短视频平台时要保持警惕、善于学习,切莫抱有贪小便宜的心理”“我认为这样的活动应该多举办一些,从点到面全面普及,教会老年人更好地识别骗局”……

重阳节前夕,北京市海淀区北下关街道大钟寺社区活动室内,一场由中国人民大学和抖音联合打造的《老年人短视频健康使用指南》(以下简称《使用指南》)公开课气氛热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人口学系系主任靳永爱教授结合《使用指南》内容,向老人们讲解了健康“冲浪”的基本技能,并剖析短视频平台中典型的欺诈套路及识别方法。

这部聚焦“银发族”数字安全的指南,不仅成为社区老人争相翻阅的“防骗宝典”,更在当天下午的专家研讨会上,引发了对“数字时代老年人短视频使用与网络安全”的深度思辨。当老龄化社会与数字时代叠加,银发群体应该如何在享受短视频带来的联结与快乐时,规避新型风险?

同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一场由高校、平台、社区、学者及老年创作者共同参与的研讨会,通过发布《使用指南》并深入研讨,为这一课题寻找多方协同的解决方案。在这背后,“敬老”的内涵正从传统的物质关怀,深刻拓展至包含“数字安全陪伴”的新维度。

老年人使用短视频 风险与机遇并存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与发展,老年群体加速融入网络社会已不是新鲜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60岁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61亿人,老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达52.0%。“刷短视频,已成为父母生活中很自然的事。”这或许是许多子女的共同观察结论。

调查数据也证明了这种普遍性:短视频已经成为老年人学习技能的新渠道、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以及增强代际交流的新桥梁。

对此,抖音老年创作者@北京口琴老王表示,通过短视频平台表演,自己的演奏被更多网友看到,“经常有人专程来听我演奏,走在路上也常被认出来。这种被认可和关注的感觉,让我找到了存在感。”

短视频对于老年群体的作用值得肯定。“建设良好的老年人上网环境是老年友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短视频等网络平台对老年人生活具有积极意义,既能发挥老年人才能、丰富日常生活,也能促进其社会参与。”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老年研究所所长杜鹏教授表示。

然而,光鲜的另一面是隐匿的风险。《使用指南》显示,老年群体普遍上网经验和分辨能力有限,在观看短视频时容易出现沉迷网络、隐私泄露、手机中毒、听信谣言与虚假信息、遭遇网络欺诈等问题。

针对老年人面临的网络安全痛点,研讨会上,专家们梳理出当下针对老年人最典型的四类骗局:仿冒官方客服诈骗、私域导流欺诈、虚假“回报”骗局、剧情演绎骗局。

这其中,利用AI技术伪造老年人信任的身份成为近年来的新型骗局。“AI仿冒名人、AI虚拟人设和AI养生类谣言,精准抓住了老年人信息获取单一、情感需求强烈的特点。”抖音相关负责人透露。

更值得警惕的是,受骗风险与学历、收入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从心理学角度剖析表示:“孤独感强的老年人有更强的社会连接需求,易被诈骗分子的‘情感关怀’利用。有时,老年人甚至不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可能将小额损失视为购买‘情感陪伴’的服务费。”这种认知差异,增加了家庭干预和社会保护的复杂性。

技术赋能与精细治理厘清平台责任

面对层出不穷的风险,平台承担着第一道防线的责任。抖音相关负责人披露了一组数据:平台在2025年上半年重点开展“反AI欺诈”治理工作,对AI虚假违规内容的处置量增长62%。

其中,具体措施包括拦截冒用明星、企业家等公众人物身份的AI视频,处置诱导老年人互动的AI虚假人设账号,下架利用AI技术编造自然灾难、养生知识、封建迷信等不实信息的短视频等。

此外,平台还通过官方账号@抖音黑板报不断向用户推送反诈预警,并及时更新同步“AI仿冒专家卖保健品”“虚拟人设情感诱导”等新型骗局。

然而,AI内容变体多、变化快,老人难以辨别,这就需要“技术+提醒”双管齐下。

为此,抖音近期升级AI内容标识功能体系。一方面,平台规定在抖音注册的账号若制作、发布AI内容,需使用抖音提供的标识功能主动添加显式标识;同时,抖音将核验、检测站内未主动标识的内容是否由AIGC技术生成,对疑似AI内容或元数据中已包含AI内容标识的作品,补充添加前段显式标识。

另一方面,对于在抖音发布的所有AI内容,平台还将同步为其添加或更新隐式标识,该标识包含内容传播要素等关键信息,进一步完善AI内容的全链路管理。

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盛亦男教授看来,抖音平台的此类治理措施将传统防诈的事后监管机制升级为事中阻断,在很大程度上切断了诈骗的实施路径。

当然,对于平台来说,风险治理不能因噎废食。因此,精准治理而非“一刀切”是平台的核心原则。“良性的AI创作内容,如老人用AI滤镜拍生活视频,平台会正常分发。我们不会剥夺老年人的数字乐趣,但一些没有安全风险的AI内容,老年人容易有认知偏差的,也会针对高风险人群进行不推荐处理。”抖音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业内看来,这也是平台参与治理的初心——平台的社会价值,在于用技术降低老年人的数字门槛,用服务化解他们的触网风险,让短视频真正成为老年人“联结世界、收获快乐的工具”。

编织“数字伴老”的共治网络

在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翟振武表示,伤害老年人的不是短视频本身,而是老年人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情感陪伴,使其在风险面前难以自保。“与其一味限制老年人上网,不如通过教育引导、平台优化和社会支持,帮助他们安全、舒心地参与数字生活。”

这也表明,老年人健康使用短视频依赖单一主体的防护并不够,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需要家庭、社区、平台与相关部门多元协同,形成“防护—教育—治理”的闭环。

其中,子女的代际支持是老年人数字安全的重要防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唐丹教授认为,构建家庭防线需细水长流,不能急于求成:只要老人的短视频使用行为未对其身心健康造成实质伤害,子女应当给老人保留自由探索的空间,并在日常交流中适时进行风险提示和技能科普。“‘战略重视、战术忽视’是代际防治的重要原则,既要关注父母的网络行为,又需避免粗暴干预。”唐丹表示。

“一些年轻人有时会高估老年人对吃饱穿暖的需求,却低估他们对自我实现、发挥‘余热’、获取他人认同的渴望。”张昕解释道,基于此,他建议家庭成员在与老年人进行沟通时,可采用对其积极价值肯定式的方式,“引导式沟通比对抗式说教往往更有效。”

与此同时,社区和相关机构是线下反诈宣传的主阵地。北京东方老年研修学院院长、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年大学原校长杨文霞表示,防骗教育应融入兴趣课程,鼓励老年群体持续学习,如书法课可解析AI生成字迹,直播课讲解图像合成技术,让老年人在创作中理解技术原理,从源头识破骗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养老与保障研究室主任林宝看来,为老年人健康使用短视频建立规范与引导制度同样重要。

而这些探索中的协同共治模式,正推动“数字敬老”从概念走向落地——家庭给予情感支撑,社区提供实践场景,平台搭建技术阶梯,学界提供理论指引,共同编织一张有温度的数字安全网,不仅为老年人权益保护提供了样本参考,也展现了互联网平台在老龄化时代的责任与温度。文/李濛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