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在鄂尔多斯集团自建牧场——鄂尔多斯集团源牧场(以下简称:源牧场)成立三周年之际,集团宣布,源牧场绒山羊育种与营养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依托与中国农业大学张微教授工作站共建的“绒山羊次级毛囊发生发育调控技术研发”项目,研究团队通过幼龄期精准营养干预,成
近日,在鄂尔多斯集团自建牧场——鄂尔多斯集团源牧场(以下简称:源牧场)成立三周年之际,集团宣布,源牧场绒山羊育种与营养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依托与中国农业大学张微教授工作站共建的“绒山羊次级毛囊发生发育调控技术研发”项目,研究团队通过幼龄期精准营养干预,成功实现了阿尔巴斯绒山羊羊绒平均细度下降0.5-1微米。该技术目前已在源牧场启动初步推广,计划逐步完成从校企联合小试到产业中试的转化,待数据稳定验证后,将进一步辐射周边牧户,推动技术的大面积应用。
突破1微米
实现品质的跨越式提升
在羊绒行业,纤维细度是决定原料等级与价值的核心指标,直接关乎最终产品的轻盈度、柔软度与奢华触感。根据国家标准GB 18267-2013《山羊绒》,山羊绒纤维根据平均细度被划分为关键等级:平均细度不高于14.5微米可称为“超细型”;介于14.5微米至15.5微米之间为“特细型”;而15.5微米至16.0微米则定义为“细型”。可见,每一个质量级别的跃升,其核心差距往往就在这关键的0.5至1微米之间。鄂尔多斯集团此次实现细度下降0.5–1微米,意味着可将大量原属“细型”或“特细型”的羊绒,提升至“超细型”乃至更高品质范畴,不仅代表技术突破,更是原料层级的实质性跨越。
科研引领
攻克行业共性难题
当前,全球羊绒产业面临绒山羊存栏量下降与羊绒纤维变粗的双重挑战。鄂尔多斯集团此项研究项目精准聚焦行业痛点,通过在幼龄绒山羊次级毛囊发育的关键窗口期进行科学调控,从根源上增强了优质羊绒的产出基础——不仅提高了毛囊密度,更实现了细度的有效降低,为改善羊绒品质退化趋势提供了可落地的技术方案。
从牧场到市场
践行可持续发展承诺
此项成果根植于鄂尔多斯集团从牧场到市场的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战略布局,以及前瞻性科研投入。集团将科研阵地直接建立在供应链的起点——源牧场,确保了尖端技术能稳健完成从“校企联合小试”到“牧场中试推广”的转化。这种以科技驱动产业升级的模式,不仅保障了上游牧民生产更高品质的羊绒、实现收入可持续增长,更具备显著的环境价值:通过“提质增效”,在相同土地载畜量下产出更多更高价值的羊绒,降低单位产量的草场压力与生态足迹;同时,细度优化带来的原料升级,可减少后续加工中的原料消耗与能耗,推动全链条绿色低碳转型,生动诠释集团对产业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承诺。
立足中国
温暖世界
中国是世界羊绒的主要生产国与重要市场,鄂尔多斯集团作为中国羊绒行业的领导企业,积极联合产、学、研、牧各方,推动创新成果在产业内的共享与应用,持续提升中国羊绒的整体竞争力。未来,鄂尔多斯集团将继续通过科研投入与开放协作,让源自北疆的珍贵纤维,以更卓越的品质、更当代的审美与更可持续的方式,温暖中国,走向世界。
信息来源:鄂尔多斯集团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