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瓦甓』刘建,八年辛苦得来《砚影甓痕:张廷济砚砖圈铭文稿拓辑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8 20:34 4

摘要:“断桼蠹简生古香,茅屋蜗庐享敝帚。吉祥文字撰心华,瓣香谨为先生寿。”此为张廷济赠铁保之子瑞元摹吉金乐石六种八条屏中诗句。清茶淡饭,爱日舒长,允为其一生爱古好学之写照。

“断桼蠹简生古香,茅屋蜗庐享敝帚。吉祥文字撰心华,瓣香谨为先生寿。”此为张廷济赠铁保之子瑞元摹吉金乐石六种八条屏中诗句。清茶淡饭,爱日舒长,允为其一生爱古好学之写照。

张廷济(1768—1848年),原名汝林,字顺安,号叔未,又号说舟、未亭、作田、竹田、兰亭亭长、眉寿老人、未翁、海岳庵门下弟子,浙江嘉兴新篁人。清代金石学家、书法家。嘉庆三年解元。精金石考据之学,收藏古砖、古砚、鼎彝、碑版及书画甚多。精于行楷。著有《清仪阁题跋》、《清仪阁诗钞》、《眉寿堂集》、《桂馨堂集》、《张叔未日记》等,辑有《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十册、《清仪阁古印偶存》六册。

击封面即可购买

砚影甓痕:张廷济砚砖圈铭文稿拓辑考

著:刘建

出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书号:9787550334472

版次:2025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装帧:精装16开全2册1240页

定价:980元

《砚影甓痕:张廷济砚砖圈铭文稿拓辑考》,刘建著,围绕清代乾嘉时期卓有成就的金石学家、书法家张廷济(1768-1848年)及其友朋,系统梳理、考证、阐释砚铭、砖文等金石学研究与书法艺术,呈现其清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并依托张廷济日记等原始文献,再现其多姿多彩的交友活动与学术历程,为学界提供一份迄今最为翔实、可信的重要研究成果。

本书由中国美术学院范景中教授作序,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砚谱、瓦谱,作者查阅《四库全书》集部、各地方志、清人别集等上万卷资料,深入研究梳理张廷济亲疏关系,对砚铭逐一识读、考证、编辑,使读者清晰明了地欣赏张廷济铭文的撰写特色、书法风格与砚拓艺术,感受他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思想情感。这些稿拓铭文与现今所藏的实物可以相互考证,这就为当今公私所藏古砚的鉴赏与甄别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依据。

下册为砖谱、砖表,作者广泛搜集清乾隆中期至清晚期张廷济及其砚砖朋友圈所见的砖文、砖诗、砖砚铭,以及江南各府县乡镇志所载各朝砖。这些资料不仅按历朝历代砖的纪年顺序编排,还详细记录砖的尺寸、出土情况、砖跋、砖诗、题注、拓片、庋藏者与出处,共计1700多条,堪称“中国古砖集大成者”。

《砚影甓痕》自 序▏刘 建

张廷济,乾隆三十三年之诞星,世居嘉兴县新篁里,乃清代乾嘉时期一位卓有成就的金石学家与书法家。其家族以医术传世,伯父张锡与父张镇,悬壶乡里,医术精湛,深得民心,家境亦随之日渐殷实,广置田产,蓄积颇丰。此等家境,为张廷济日后广泛搜罗鼎彝青铜器、古印、残碑石、古砖瓦、古砚及书画等珍贵文物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廷济生于乾嘉考据学鼎盛之际,杭嘉湖地区人文荟萃,学风昌盛,尤以杭州为中心的金石学活动,在清代学术史上佔据著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自幼受地域学风薰陶,对金石之学怀有浓厚兴趣,加之家藏丰富,更促使其在这一领域深耕细作,成就斐然。

《砚影甓痕》内页书影

嘉庆道光年间,张廷济以嘉兴为金石交往之中心,虽多数时光栖身于乡里,然其足迹亦遍及嘉兴、平湖、嘉善、海盐等地,并辐射至杭州、湖州、苏州等文化重镇。其一生虽有三次至京,后却无意仕途。凭藉深厚的金石学造诣与卓越的书法艺术,游走于杭嘉湖苏等地的文人学者、金石藏家及古董商贩之间,广结人缘,深研学问。

《砚影甓痕》内页书影

张廷济雅玩考证金石长达六十余年,与仪徵名师阮元、杭州梁同书、大兴翁方纲等学术巨擘坐而论道,切磋琢磨,共探金石之奥秘。他题写匾额无数,为器物椎拓题跋,创作砚铭,藏品易换赠购,诗歌唱和,撰文评论,其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影响深远。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张廷济所记日记,内容翔实,事无巨细,严谨细致,不仅记录了与友人间的悲欢离合,更不厌其烦地详述所得器物之经过、时间、人物、价值及庋藏来历,为后人研究张廷济及其交游事迹,以及砚砖、金石、碑版等古器物的递藏流转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张廷济,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金石学家与书法家,其一生大部分时间寓居于嘉兴县新篁里,这一地域不仅孕育了他的学术与艺术生涯,也成为其金石收藏、书法创作及文人交往的重要舞台。通过深入研读张廷济的日记、诗文题跋,我们得以窥见篁里地域的昔日风貌,结合外甥孙徐士燕编纂的《竹里述略》与祝廷锡编纂的《竹林八圩志》,以及笔者三次实地探访篁里的所见所闻,虽地面建筑多有毁损,但整体乡貌特征依然可辨,部分遗存更是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依据这些宝贵资料,我们大致绘制出了嘉道年间篁里的地域图,为理解张廷济的乡间行迹与学术背景提供了直观的空间框架。

《砚影甓痕》内页书影

张廷济的学术与艺术成就,离不开其广泛的社交网路。通过梳理闻川李道悠编录的《竹里诗萃》,以及张廷济本人的《桂馨堂集》《张叔未编年诗》《张叔未日记》《清仪阁日记》《张叔未日记杂稿》等文献,我们得以清晰勾勒出张廷济与家族、姻亲、老师、友人、方外僧友及商贩之间的交往脉络。这些交往不仅丰富了张廷济的学术视野,也为其金石收藏与书法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资源。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参考了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台州等地的府志与县志,以及友人诗文集与书札,罗列出了张廷济的砚友圈与砖文圈人物系关表,为深入研究其学术与艺术交往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支援。

《砚影甓痕》内页书影

张廷济对砚台、古砖热爱与收藏,堪称一时之冠。本书所论的砚谱、瓦谱、砖谱,汇集了《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第一册、第七册、第十册中的拓本资料,《清仪阁砚铭集拓》《金石屑》《金石契》等金石学专著,以及张廷济为族人、亲戚、师友所题的砚砖稿、砚拓、砖拓、砚诗、砖诗、砚文、砖文与砚砖跋。此外,我们还广泛搜集了友人之友人的铭、稿、拓及所撰诗文题跋,均经过细致的整理与考证,一併归入砚谱之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张廷济的铭文手稿,保留了涂抹改动的痕迹与正稿旁录,展现了其创作过程中的严谨态度与精益求精的精神。有些砚铭几经易稿,详细记录了琢砚时的佈局构思,为今人创作书写砚铭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砚影甓痕》内页书影

张廷济的砚铭,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记录,更是他根据被题铭者的家境、家族关系或得砚、砖之来历,精心构思、巧妙撰写的艺术结晶。例如,他珍藏的唐子产残碑砚,从残碑的来源、磨治成砚的过程,到请梁同书制铭书三稿,再到制匣琢铭,每一步都充满了创作特色与学术价值。书中不仅详细剖析了这一过程,还收录了未刻梁铭前及铭后二拓,展现了砚名数次更改的历程,最终定名为‘东里润色’名二残碑砚,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张廷济对砚台的珍视,更彰显了他在金石学领域的深厚造诣。同样,张廷济为王东皋遗砚所撰写的铭文,也是根据王东皋家族的事迹与背景,巧妙融入了对家族盛衰的感慨与追忆。考证出王东皋的真实身份及。其先辈至孙辈的事迹,使得铭文不仅具有写实性,更富有历史感与人文情怀。这些砚铭不仅展示了张廷济的文学才华与书法风格,更为我们瞭解当时的社会风貌与家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砚影甓痕》内页书影

本书旨在深入挖掘张廷济的学术成就与艺术贡献,通过对其金石学研究与书法艺术的系统梳理与阐释,展现其在清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与独特价值。同时,本书亦将依託张廷济的日记等原始文献,再现其丰富多彩的交游活动与学术历程,为学界提供一份翔实、可信的研究参考。在编纂砚谱的过程中,按照张廷济亲疏关系对砚铭进行编辑,使得读者在欣赏铭文撰写特色、书法风格与砚拓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深厚的情感与人文关怀。这些稿拓铭文与现今所藏实物可相互考证,为当今公私所藏古砚的鉴赏与甄别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依据。

《砚影甓痕》内页书影

本书除编纂的砚谱、瓦谱与砖谱外,砖表则广泛搜集了自乾隆中期至清晚期所见文人诗文集中的砖文、砖诗、砖砚铭,以及江南各府县乡镇志所载各朝砖。这些资料不仅按历朝历代砖的纪年顺序编排,还详细记录了砖的尺寸、出土情况、砖跋、砖诗、题注、拓片、庋藏者与出处,共计一千七百多条,堪称古砖之集大成者。

点击封面即可购买

砚影甓痕:张廷济砚砖圈铭文稿拓辑考

著:刘建

出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书号:9787550334472

版次:2025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装帧:精装16开全2册1240页

定价:980元

本书分为两册,上册为砚谱、瓦谱,下册为砖谱、砖表。每册以一大标题为主分类,再以次标题与子标题进行细分,使得内容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除了铭文稿拓外,书中还收录了名人的用印与影像资料,为今人对照求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甲辰年小寒前二日刘建撰于卧梅草堂

刘建,1969年生,号草庵生、月舟居士、卧梅草堂主人,江苏省泰兴市梅家庄人。杭州市收藏协会文房专业委员会主任,迪臣传艺馆馆主,学者,砚学家,文房古器物鉴藏家,设计师。擅考据,精鉴别,尤喜藏古砚、古印、古赏石、古砖瓦等;著有《林氏砚史全稿》等专著。

本次销售为刘建先生签名钤印版

后 记▏致敬砚文化研究者

刘建的这部书,千呼万唤,始出来。

刘建是泰兴人,居住杭州,从事平面设计工作,喜欢古文化研究,自从立志写书,便奋勇其志,一往无前。

寻找资料的千辛万苦,整理素材的呕心沥血,实地访古的风餐露宿,都是难以言说的艰辛过程。对他来说,通宵达旦,夜以继日,这些词语已是家常便饭。2022年春,刘建罹患胃癌,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手术前他叮嘱妻子,如出意外,书稿托交朋友。

疫情之后,刘建设计主业终止,经济陷入困顿,幸有亲友接济,才得以继续著书。去年书稿初成,为筹集出书费用,刘建无奈卖掉了杭州住房,选择租房生活。

于他个人,出书是得偿所愿,完成使命,但另一方面,他个人的付出,家人的牺牲,外人难以想象。

人生苦短,成就任何事业都非易事。刘建兄能完成这样一部内容丰富、极具文献价值的大作,背后的原因无非是两个字:热爱。

只有真正热爱中华砚文化,才能激发如此巨大的精神力量,克服种种艰难困苦,矢志不渝完成这样一件自加的使命。

古老的砚文化,在今天仍能绵延不息,开花结果,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位热爱它的华夏子女。

祝贺刘建兄,也致敬为中华砚文化默默付出的每一人。

实拍书影

来源:中国书法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