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在他生命的终末之际,竟留下了一段令人迷惑却又饱含哲思的行程,让人忍不住深思探寻。临终之际,他挥笔写下四字遗墨,而后盘腿静坐入定,历经十日,方才悄然离世,驾鹤西去。
在文化的星空中,南怀瑾是一颗璀璨且独特的星辰。他一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以其深厚的学识、独特的见解和超凡的人格魅力,影响了无数人。
然而,在他生命的终末之际,竟留下了一段令人迷惑却又饱含哲思的行程,让人忍不住深思探寻。临终之际,他挥笔写下四字遗墨,而后盘腿静坐入定,历经十日,方才悄然离世,驾鹤西去。
太湖之畔的智者
晚年的南怀瑾,选择在苏州这片充满诗意与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安居,他于太湖之畔创建了 “太湖大学堂”。这座学府,宛如一座文化的灯塔,在喧嚣的尘世中,为那些渴望汲取传统文化智慧的人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在这里,南怀瑾将自己一生对儒、释、道等诸多文化的研究与感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他的课堂,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形式,言语之间充满了幽默与智慧,常常引得学生们在欢笑中领悟深刻的道理。
太湖大学堂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仿佛浸染着南怀瑾的气息,见证着他为文化传承所付出的心血。
病魔悄然来袭
2012 年的秋天,对于南怀瑾来说,似乎来得比往常更加凉爽,却也更加沉重。多年的奔忙操劳,致使这位已届 94 岁高龄的老人身体每况愈下。
起初,在 8 月中旬,南怀瑾便因身体不适选择闭门休养。一向坚韧的他,此时也不得不面对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但或许是出于对医疗环境的不适应,又或许是内心有着自己的坚持,他一直拒绝前往医院就诊。
然而,病情并未因他的抗拒而有所缓解,反而愈发严重。最终,在众人的劝说下,南怀瑾同意前往医院接受诊疗。
医院里的抉择
那是一个平常却又注定不平凡的日子,2012 年 9 月的一天下午 6 点多,南怀瑾抵达了上海中山医院。医院里,医生们迅速对他进行了心电图、血压等初步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南怀瑾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肺部存在真菌感染等问题。
医生为他开具了消炎、化痰和利尿的药物,服药后,南怀瑾的一些症状得到了暂时的缓解。然而,肺部真菌感染的情况依旧严峻,需要进一步深入检查与治疗,甚至医生提出了插管治疗的建议。
但南怀瑾在听到这一方案后,决然地摇头拒绝了。他毅然选择拒绝繁杂的医疗干预手段,转而期望凭借自然疗法以及自身顽强的意志与病痛相抗衡。
当得知若执意拒绝插管治疗,病情的走向只能依赖自身身体状况时,南怀瑾沉默片刻后,缓缓写下了两个字:“明白”。这两个字,看似简单,却仿佛蕴含了他对自身病情的清晰认知,以及对生命走向的坦然接受。
在南怀瑾住院期间,他的学生们纷纷赶来,轮流陪伴在他的身旁,给予他精神上的慰藉。学生们看着老师日渐消瘦的面容,心中满是担忧与不舍。而南怀瑾在与学生们交流时,又写下了两个字:“平凡”。
从 “明白” 到 “平凡”,这四个字,或许便是他在临终前留给世人的最后心声,是他对生命、对世界的深刻感悟。
神秘的入定
在写完这四字遗墨后,南怀瑾开始活动自己的脖子和腰部,随后,他以一种极为平静的姿态盘腿坐下,进入了一种深度的状态。陪伴在他身边的几位学生表示,那一整晚,南怀瑾都坐得极为安详,气定神凝,仿佛世间的一切纷扰都与他无关。
时间缓缓流逝,一直到 9 月 19 日早上 6 点多钟,据南怀瑾的学生所言,他们忽然听到了南怀瑾的身体里传出了一个类似于 “开关关闭” 的声音。他们心中一惊,赶忙上前查看,发现南怀瑾已经没有了鼻息,脉搏也近乎停止。
学生们惊慌失措,急忙喊来了医生。医生对南怀瑾进行检查后,发现他的心电图基本呈一条直线,波动微弱到几乎难以察觉。在看到这个结果之后,医生表示 “不建议进一步检查”,因为从医学的角度判断,南怀瑾已经过世,接下来应当开始处理后事。
然而,一部分人并不认同医生的判断。在这些人心中,南怀瑾并非离世,而是进入了 “入定” 状态。他们之所以如此坚信,是因为在上世纪 70 年代,南怀瑾就曾有过 “入定” 的经历。
当时,台湾医生在检查时也发现他的心电图呈现出一条直线的状态,但之后南怀瑾又恢复了正常状态。而且,此时躺在床上的南怀瑾,从外表上看似乎没有什么 “变化”。
他的身体没有发出异味,皮肤也没有变色,只是相较于之前,显得更加消瘦了一些。在这些人眼中,这一切迹象似乎都意味着南怀瑾并没有真正死亡。
这种争议的状态一直持续着。南怀瑾的家人和一部分学生在经过商议后,决定尊重那些认为南怀瑾 “入定” 的观点,将他送回他一生钟爱的太湖大学堂。
在太湖大学堂里,南怀瑾就这样静静地盘腿坐着,不再言语,仿佛陷入了一场漫长而深沉的梦境。而围绕着他究竟是 “入定” 还是已经离世的争议,也在悄然间传播开来。
争议渐起
在等待的日子里,外界对于南怀瑾状况的猜测和议论越来越多。一部分人坚定地认为南怀瑾在 9 月 19 日就已经在上海中山医院因肺癌而病逝。其中,南怀瑾的学生向子平便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
向子平称,当时他和妻子在七点半时就已经通知大家,老师心跳停止、脉搏和呼吸全无、血压无法测量,脑电波也停止了。他们还在 9 点半时赶到医院见了南怀瑾最后一面。
向子平言辞激烈地批判那些认为南怀瑾 “入定” 的人,他称就是因为这样的争议,当时才会有南怀瑾逝世的消息传出,可南怀瑾的一部分学生 —— 也就是所谓的 “秘书帮”—— 却坚称南怀瑾只是 “入定”,还会 “复活”,甚至还妄称南怀瑾 “要吃蛋炒饭、要吃鱼”,“把持” 着南怀瑾的遗体。他同时还表示,说南怀瑾的遗体没有任何变化的说法,完全是捏造的。
但认为南怀瑾 “入定” 的那部分人,依旧坚守着自己的观点。他们每天都会在南怀瑾身旁,静静地守护着,期待着他能如他们所期望的那样,从 “入定” 中苏醒过来。
双方各执一词,谁也无法说服谁,这场争议在外界持续发酵,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有人觉得南怀瑾在 19 号的时候就已经离世了,是那些所谓的 “秘书帮” 想要争夺他的遗产才一直宣称他只是入定,一直到 29 号瞒不住了才把消息放出来。
而支持 “入定” 说法的人则反驳,南怀瑾一生看淡名利,怎会因遗产问题引发这般争议,他们坚信南怀瑾有着非凡的修行境界,“入定” 是他生命终结的一种独特方式。
最终的确认
一直到 9 月 28 日晚,南怀瑾两名学习西医的学生从香港匆匆赶来。他们深知这场争议的严重性,也明白此时需要一个科学且明确的结论。
于是,他们认为应当再用科学的手段对南怀瑾进行一次检查,以便确定他到底有没有死亡。9 月 29 日,两人从医院借来相关仪器,对南怀瑾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检测。
经过一番严谨的检查后,他们最终宣布,南怀瑾已经没有生命迹象,遗体也已经显示出了 “死亡的迹象”。直到这时,南怀瑾的死讯才终于被正式公布。
身后事与传奇延续
南怀瑾逝世的消息传出后,无数人陷入了悲痛之中。人们纷纷回忆起他生前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为传统文化传承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在处理南怀瑾的身后事时,他的家人和学生们按照佛家的规矩对他的遗体进行荼毗,也就是进行火葬。这场荼毗持续了三天三夜才算结束,又经过了两天两夜的冷却之后,到了 10 月 5 日才真正 “开炉”。
据说,在检查南怀瑾的遗骨时,出现了一些令人称奇的现象。他的头骨仍然保持着 90% 的完整性,头骨上还有金色的痕迹,舌头和舌根没有被烧坏,变成了透明的 “莲花舌头舍利”,此外,还找到了许多舍利子。
这些说法,无疑为南怀瑾的离世又增添了一抹神秘而传奇的色彩。然而,向子平却指出,这些说法完全是捏造的。他表示,由于当时天气炎热,南怀瑾的遗体在九月二十九日之前已经出现了尸斑和异味,只是那些坚持 “入定” 说法的人拒不承认而已。
南怀瑾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他早年对传统文化的痴迷与钻研,到中年在各地讲学传播文化,再到晚年创建太湖大学堂,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
而他生命最后的这段经历,虽然充满了争议,但也成为了他传奇人生的一部分。无论人们如何看待他的 “四字遗言”、“盘腿入定” 以及身后出现的种种现象,都无法否认他在文化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他的著作、他的言论,如同璀璨的星辰,将永远在文化的天空中闪耀,继续启迪着后人在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来源:文史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