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天晚上,接到一个老同学的电话,声音里全是疲惫。他说:“哥,我真撑不住了。去年看玉米价好,我把全部身家押上,包了二百亩地全种了玉米。哎,今年收购价一块出头,算上地租、化肥、人工,一亩地倒贴进去小二百!这到底是怎么了?难道我天生就不是种地的料?”
前天晚上,接到一个老同学的电话,声音里全是疲惫。他说:“哥,我真撑不住了。去年看玉米价好,我把全部身家押上,包了二百亩地全种了玉米。哎,今年收购价一块出头,算上地租、化肥、人工,一亩地倒贴进去小二百!这到底是怎么了?难道我天生就不是种地的料?”
我听着,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这样的话,我今年听了不下几十遍。养猪的,猪出栏时价崩了;种菜的,菜该上市时烂市了。
好像我们越辛苦,市场就越和我们开玩笑。
这让我想起我们村的二叔和三舅。去年猪价飞上天的时候,二叔红着眼把儿子的彩礼钱都拿去抓了猪崽,结果呢?现在天天对着空荡荡的猪圈抽烟发呆。
而三舅呢,没跟着疯抢猪崽,反而悄悄去了几趟其他县城考察,回来弄了几亩地的“水果苕”(一种水果味红薯),在抖音上拍着视频卖,愣是比普通红薯贵三倍还被人抢光。
你说,是老天爷只欺负老张吗?不是。是时代的玩法,真的变了。
我们过去种地养猪,靠的是什么?
是靠村长喊话,是靠邻居干啥我干啥,是靠收购商那张能把死人说活的嘴。
我们永远慢一步,永远在别人把肉吃完后,才赶上去喝那口见底的汤。
说白了,我们一直在“低头拉车”,却忘了“抬头看路”。
那么,路在哪儿?
那些能赚钱的“二叔”们,到底做对了什么?
我琢磨了这么多年,跟无数成功的、失败的兄弟聊过,发现他们都在偷偷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学会“看天”,但这个“天”是信息的天。
别再只盯着隔壁老王家了。
你得看几百公里外大批发市场的价格波动,看农业局网站上发布的种植面积预警,看网上年轻人现在流行吃什么。
比如,农业部官网每个月都会发布主要农产品的供需报告,里面会预测产量是增是减。
如果报告里说全国生猪存栏量大幅上升,你还在往里冲,那不叫勇敢,那叫……(你懂的)。
这些信息网上都有,只是我们过去不知道去哪找,或者看到了也不会分析。
(这块水很深,我专门花了小半年时间,把哪里看数据、怎么看懂数据的方法,整理了一份《手把手教你看懂农业情报》,文章最后会告诉大家怎么拿到)
第二件事:别总想着“大众情人”,要找个“贴心宝贝”。
啥意思?
就是别总种大路货。
全中国都在种普通玉米、养白猪,你凭啥能卖上高价?
你得搞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东西。
就像我认识的一个妹子,养鸡不在数量,专攻“品质”。
她家的鸡满山跑,吃的都是粮食和虫子,下的蛋蛋黄橙红橙红的。
她给鸡蛋贴上“溯源二维码”,一扫就能看到鸡的生活视频。
价格是普通鸡蛋的三倍,城里那些宝妈还抢着订。
这就是差异化。
要么你在品种上创新(比如种水果玉米、养黑猪),要么你在品质上做到极致(搞绿色、有机认证),要么你在故事上打动人心(比如返乡青年的情怀)。
总之一条路:不做大多数。
第三件事:自己学会“吆喝”,把命脉握在自己手里。
我们最怕什么?
最怕辛辛苦苦养肥的猪、种好的菜,被收购商一句话压到地板价。
为啥他敢压价?因为他知道你没别的路子!
但现在时代不一样了。
那就是我们新农人的“新农具”!你把种地的辛苦、丰收的喜悦、产品的特色拍成视频,直接让城里人看见。
他们信任你这个人,就愿意买你的东西。
我见过一个大哥,在快手上天天直播他喂羊、放羊,积累了几万粉丝。
现在他家的羊肉根本不愁卖,直接在直播间预售,价格比给贩子高出一大截。
这就是绕过中间商,自己当家作主。
说句实在话,农业早就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了。它现在是一场关于信息、技术和渠道的竞争。
我们无法控制老天爷下雨,但我们可以学会看气象云图;
我们无法控制全国的市场价格,但我们可以让自己变得“耳聪目明”,不再盲目跟风。
打破“种啥啥跌”的怪圈,关键一步,就是换一个脑子,换一套打法。
从今天起,别再只顾着埋头苦干了。
抬起头,看看路,学学那些已经成功的人是怎么做的。
【老规矩,留言互动】
都在一个圈子里混,谁还没几件伤心事?你在务农或者养殖过程中,最惨痛的一次“踩坑”经历是啥? 是因为跟风,是因为信错了人,还是因为天灾?
在评论区里倒倒苦水,咱们抱团取暖。点赞最高的前三位朋友,我将把我整理的这份《手把手教你看懂农业情报》的精华电子版免费送你! 希望能帮你在明年的选择上,多一分把握,少一分风险。
来源:农村小毛打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