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连绵的丘陵间,一片片翠绿的刺梨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浑身带刺、其貌不扬的小果子,曾是山里人眼中的“野疙瘩”,如今却成了村民眼中的“金果果”。
在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连绵的丘陵间,一片片翠绿的刺梨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浑身带刺、其貌不扬的小果子,曾是山里人眼中的“野疙瘩”,如今却成了村民眼中的“金果果”。
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年近五十的燕启成书写了一段从传统种植户到现代化加工坊主的蜕变传奇,他用汗水与智慧,端稳了手中的“刺梨饭”,也为茶香村的产业振兴蹚出了一条新路。
坚守:与刺梨结缘的数十载春秋
在茶香村,“刺梨三兄弟”的名声在外。燕启成的故事,与刺梨有着解不开的缘分。
“和这刺梨打了几十年交道咯,看着它从山里的野果,变成咱们村脱贫致富的‘宝贝’。”燕启成站在自家的刺梨园里,粗糙的手掌轻抚过挂满果实的枝条,眼神里满是感慨。
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十里刺梨沟景区刺梨连片种植基地。
金秋时节,金灿灿的刺梨挂满枝头。
茶香村地处黔中,山多地少,过去村民们主要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作物,经济效益低,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燕启成也曾是南下打工潮中的一员,但在外漂泊的日子,始终让他对家乡魂牵梦绕。
一次偶然的机会,燕启成了解到刺梨的价值。他敏锐地察觉到,家乡漫山遍野的刺梨,或许蕴含着改变命运的机会。“当时就想,守着‘金饭碗’不能要饭吃啊。”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燕启成毅然返乡,将自家的坡地全部改种刺梨,成为了茶香村最早的刺梨种植大户之一。
创业之路从来布满荆棘。最初的几年,燕启成和许多早期种植户一样,面临着技术不成熟、市场不稳定、价格起伏大等诸多困难。刺梨娇贵,采摘期短,保鲜极其困难。“早上摘的果子,要是当天卖不掉,第二天口感、品质就大打折扣,价格就得跌。”回忆起往事,燕启成眉头微蹙。那时,茶香村的刺梨大多指望外地商贩前来收购,价格被动,销路没有保障。丰收年,有时反而因为集中上市、收购压价而“果贱伤农”;遇上市场波动,鲜果滞销,只能眼睁睁看着心血烂在地里。
“最难受的是看到乡亲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刺梨,因为卖不上价或者没人来收,堆在家里发愁。”燕启成深知,单纯依靠出售原材料鲜果,不仅利润微薄,而且抗风险能力极差,农民的议价权始终掌握在别人手里。这种“看天吃饭”、“看市场脸色吃饭”的被动局面,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他意识到,要想真正让刺梨变成“致富果”,必须改变现状,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一个念头在他心中逐渐清晰并坚定起来:不能只卖鲜果,必须要进行深加工,提升附加值,把产业链握在自己手里!
蜕变:从“卖原料”到“卖产品”的跨越
转变的契机,来自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龙里县将刺梨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扶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燕启成敏锐地抓住了这阵“东风”。
“政策好,我们自己更要争气。”燕启成说干就干。他四处考察学习,参加政府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深入了解刺梨深加工的技术和市场前景。资金不足,他想办法自筹一部分,又积极申请产业扶持贷款;技术缺乏,他主动联系农业科技部门的专家进行指导。
十里刺梨沟沿线都是这样的刺梨加工坊。图为燕启成的幸福里刺梨加工坊。
燕启成在清理刺梨加工机器。
经过紧张的筹备,2022年,燕启成的幸福里刺梨加工坊在茶香村正式挂牌成立。
加工坊成立之初,使用的还是传统的老式榨汁机,虽然比纯手工效率高,但依然费时费力。“那时候,1000斤鲜果榨汁,原来要4个人花一天时间才能完成。”燕启成回忆道。这种效率显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也无法最大化地发挥加工坊的价值。
转型升级的步子必须迈得再大一些。去年,谷脚镇鼓励刺梨种植大户沿着十里刺梨沟景区打造刺梨加工坊。燕启成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淘汰老旧设备,引进全新的现代化刺梨生产线。当崭新的生产线在加工坊里安装调试完毕,机器启动的轰鸣声,在他听来宛如最美妙的乐章。
“现在你看,同样是1000斤鲜果,有了新生产线,只要不到1小时!”站在机器轰鸣的加工坊里,燕启成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新生产线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更重要的是保证了产品的标准化和卫生安全。过去依靠人工,榨汁率不稳定,卫生条件也难以精确控制。现在,从清洗、破碎、压榨到灌装,全部实现自动化、封闭式运行,确保了刺梨汁的原汁原味和品质纯净。
加工坊的建立,彻底改变了茶香村刺梨产业的形态。除了核心的刺梨汁产品,燕启成还不断研发新品,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开发出了刺梨干、刺梨果脯、刺梨原浆等多种产品,大大丰富了产品线,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以前只能等着卖鲜果,价格别人定。现在我们自己加工,产品多元化,价值翻了好几番!”燕启成算了一笔账:一斤鲜果卖几元钱,加工成一瓶刺梨汁,价值就能提升数倍;做成刺梨干、果脯,附加值更高。
这不仅让燕启成自己的收入大幅增加,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加工坊+种植户”的模式,以保底价收购村里其他种植户的刺梨,解决了大家长期以来最担心的销路问题,带动了周边更多农户稳定增收,真正实现了从“卖原料”到“卖产品”的历史性跨越。
腾飞:搭乘电商快车,“金果果”香飘万里
产品有了,品质提升了,如何打开更广阔的市场,让茶香村的刺梨产品走出去,成为燕启成思考的又一个关键问题。
时代的浪潮再次给了他机遇。随着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和物流网络的日益完善,燕启成敏锐地将目光投向了线上市场。他不再仅仅被动等待客户上门,而是主动出击,拥抱互联网。
自动灌装设备正在灌装鲜榨刺梨汁。
合伙人越野车后备箱装满鲜榨刺梨汁,准备冷链物流发往北京。
“过去咱们茶香村的刺梨大多指望别人收购,如今可是供不应求咯!”燕启成笑着说,他的客户群体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有周边县市驱车前来现场购买、体验榨汁的散客,更有通过微信、电商平台慕名而来的全国各地的订单。
“说话间,合伙人开着越野车来了。‘这200斤刺梨汁得尽快通过冷链物流发送,这是北京的老客户。’ 燕启成一边帮着搬运包装好的刺梨汁,一边介绍道。” 这一幕,如今在幸福里加工坊已是常态。
从首都北京,到东部沿海城市,甚至是一些西部偏远地区,茶香村的刺梨产品正通过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翻山越岭,抵达千家万户。
为了保证产品,尤其是刺梨汁这类对保鲜要求极高的产品能够以最佳状态送达消费者手中,燕启成严格把控运输环节,与专业的冷链物流公司建立稳定合作,确保“从枝头到舌头”的新鲜。良好的口碑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复购率越来越高,稳定的客户群逐渐形成。
燕启成不仅自己端稳了“刺梨饭”,更成为了茶香村乃至谷脚镇刺梨产业发展的“领头雁”。他的加工坊吸纳了村里部分劳动力就业,让一些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他乐于向其他种植户分享经验和技术,带动大家共同科学种植、提升品质。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能靠着刺梨过上好日子,那才是真的富。”燕启成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计划进一步扩大加工坊的规模,继续研发刺梨糕、刺梨含片等更多精深加工产品,同时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让茶香村的“金果果”香飘更远。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植大户,到驾驭现代化生产线的加工坊主;从担忧销路的普通农民,到熟练运用微信接单、对接冷链物流的新农人——燕启成的转型之路,印证了科技赋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他用自己的实践告诉我们,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只要敢想敢干、勇于创新,传统的农业同样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乡村全面振兴路上,燕启成的刺梨产业故事还在继续。
文/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鹏
编辑 向淳
二审 袁鹏
三审 刘莹
来源:天眼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