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9日,第16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在贵阳举行,甘肃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登渤以“全球化视野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化表达”为题展开主题演讲。在他看来,在全球化视野下,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共同努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路将更加宽
10月29日,第16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在贵阳举行,甘肃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登渤以“全球化视野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化表达”为题展开主题演讲。在他看来,在全球化视野下,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共同努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路将更加宽广。
王登渤曾策划创作包括《中国》在内的20余部纪录片,具有丰富的艺术实践,对于传播弘扬中华文化有着深入的思考。
活动现场,王登渤以《河西走廊》《中国》等纪录片为例,从“核心理念”“叙事策略”“美学建构”等三个层面,深刻阐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化表达是“向内深耕”与“向外延展”的有机结合,强调创作者既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传统文化精髓,又要秉持开放包容、以国际视野和世界共通的语言,精准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气质,激发各国人民的情感共鸣。
王登渤认为,在文明交流互鉴空前频繁的全球化时代,如何让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鲜活、生动、可感的方式“活”起来,并有效地与全球对话,不仅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更关乎中华民族未来的精神走向和在世界文明格局中的定位。
谈及创作启示,王登渤认为,从“文化符号”到“价值共鸣”是核心理念,从编年史到“心灵史”与“观念史”是叙事策略;打造跨文化的视觉通感则是完成美学构建的关键。
“影像的美学风格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文化表达,一个统领性的意象比一个详尽的大纲更为重要。这个意象是故事的灵魂。”王登渤深刻体会到,“意象先行”的理念可以使创作超越具体史实的束缚,直抵中华文明的美学核心。让观众不仅能“看到”中国的历史,更能进一步激发情感共振,“感受”东方哲学的独特魅力与中华文明的精神气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刘青 刘杨
编辑 骆航念
二审 杨韬
三审 田旻佳
来源:天眼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