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收回南海最大岛礁,面积超8400平方公里,还发现一大“宝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9 14:13 1

摘要:1950年11月,一艘由琼州海峡启航的小型补给船在黎明前驶向南海深处。当时的解放军海军只有十几艘美式旧炮艇,却已肩负守护万里海疆的任务。这一次,他们要在中沙群岛给勘测队送去测绘仪器,为的是厘清祖辈留下的疆界。

1950年11月,一艘由琼州海峡启航的小型补给船在黎明前驶向南海深处。当时的解放军海军只有十几艘美式旧炮艇,却已肩负守护万里海疆的任务。这一次,他们要在中沙群岛给勘测队送去测绘仪器,为的是厘清祖辈留下的疆界。

彼时的中沙大环礁只在地图上闪着淡淡一圈圆线,礁盘面积超过八千四百平方公里,退潮后露出的礁石像一枚硕大的指纹。缺乏长航舰船、无线电也时断时续,官兵们更多靠的是罗盘和经验。艇长压低嗓音对舵手说:“前方即将抵达环礁,保持三节航速。”轻短的话语,折射的却是那一代水兵的孤勇。

岁月推进到七十年代初,东南亚陆上出现石油危机的传闻,环礁附近的油气与渔场忽然成了香饽饽。菲律宾、越南等国开始在国际会议上高声“索要”主权,并派小艇插旗。那几年,我国海军主力仍在近海练兵,远洋护航力有未逮,中沙大环礁因此一度成为灰色地带。对手没有正面开战,却悄悄向黄岩岛抛下浮标,试图“事实占领”。

1988年赤瓜礁海战后,我国海军建设按下快进键。新型导弹护卫舰、驱逐舰陆续服役,远航保障体系从无到有。到了世纪之交,南海方向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局面:对手只敢派渔政小艇“巡逻”,而我方已经能够以高航速完成千里机动,这为后续夺回被侵占的岛礁奠定硬实力。

二〇一二年黄岩岛对峙成为关键分水岭。对方表面强硬,实则后勤乏力,而我方海警编队全年保持在位。局势僵持数周后,对方船只因补给不足率先撤离,自此黄岩岛及周边海域实际控制权回到中国。与岛礁一起“回家”的,还有将近八千四百平方公里的环礁与泻湖——面积相当于五十多个深圳市。

中沙大环礁的价值远非淡水与渔场那么简单。二〇一五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所通报:在环礁西北坡一千一百米深处发现高品位富钴结壳,金属含量为国际平均值的三倍。这种矿物需要上百万年才能在海底火山基底上缓慢生长,既可提升合金钢耐腐蚀性,又是高性能电池与航空设备的关键材料。

富钴结壳全球存量稀少,勘探难度极高。我国之所以能够第一时间测出储量,离不开此前十几年持续投放的“海翼”深海滑翔机、潜钻平台和地质取芯船。试想一下,一枚深海机器人在漆黑水体中缓缓下降,探灯扫过黝黑海山,那一层层钴、镍、锰的光泽背后,是下一代能源与材料工业的脉动。

解放军并未把黄岩岛事件定义为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将海洋治理、渔业管理、资源勘探、科研考察等要素捆绑推进。黄岩岛周边设立常态化锚地,海警轮值、渔政协同,科研船在夜色里投放声呐基点,不时还能看到民用科考队与海警同框的画面。软硬兼施的综合管控,使得所谓“争议”快速降温。

值得一提的是,中沙大环礁宽阔的泻湖为海军提供了天然避风港。近年来,大吨位补给舰与新型无人艇编队曾在此展开环礁内测试。环礁外侧,海军水声兵布放被动声呐阵,既可监视水下潜航器,也方便海洋环境长期观测。外界评价这一举措“既亮剑又收剑”,既展示力量又留下合作空间。

资源话题继续延伸。富钴结壳的经济潜力不只体现在材料工业,它还激活了相关配套产业。国内多家船厂已承接深海采矿船与处理系统的订单,沿海高校则新设“深海工程”专业。换句话说,中沙大环礁从单一的领土象征,转变为推动高端制造的新引擎。

不得不说,南海局势的本质是一场综合国力的比拼。某些周边国家缺乏深水港、缺乏可承担海底采矿的机械设备,更缺乏长期维系海上行动的财政预算。若无外力扶持,他们即便短暂闯入,也只能“点到为止”。而中国凭借完整工业链条,能够把勘探、开采、运输、加工一口气做到海岸工厂。

话说到这里,很多人好奇:中沙环礁何时会出现大规模开采活动?答案并不急迫。深海资源的开发讲究节奏,目前仍处技术验证阶段。一旦产业化窗口开启,中沙环礁将和北部湾、东海陆架一起,组成中国海洋经济的“三驾马车”。

环顾南海,航线纵横,商船灯火通明。黄岩岛灯塔稳定闪烁,向过往船只播发潮汐和气象信息。有人说,这盏灯是主权的坐标,也是和平的信号——“谁愿守规矩,灯光照谁的航道。”

于是不难理解,收回这座南海最大岛礁的意义,既在疆域,也在未来。八千四百平方公里的礁盘之下,富钴结壳静静生长,与其说它是一块矿,更像是一份封存的时间胶囊,见证着海浪与火山的对话,也见证着中国一步步走向深蓝。

来源:东方大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