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是1980年春天的事,一个很多人已经淡忘却不该被忘记的细节——徐向前元帅在病中发火了。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是1980年春天的事,一个很多人已经淡忘却不该被忘记的细节——徐向前元帅在病中发火了。
他不是个轻易动怒的人,可那天他掀了桌上的文件,气得让秘书立刻去接韦国清的电话。
为什么?因为他亲自签的一张条子,几个月过去了,连个回音都没有。
这张条子,是写给总政治部的,要求尽快处理郑维山的“恢复问题”。
可谁也没想到,这么一位曾指挥千军万马、身经百战的老干部,平反归来之后,却像被放在角落的旧档案一样,被晾了整整几个月。
说起来,郑维山这名字,在新中国军史里绝对算得上响亮。
他13岁入党,早在红四方面军时就是“娃娃政委”,跟着徐帅一路打过长征、抗日、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还立了大功。
后来在北京军区当了整整16年的副司令。
可文革一来,连他也没能幸免,被关了8年。
那会儿一大批像他这样的老将军、老干部都在等“归队”。
可体制内人事安排就那么多岗位,编制卡得死死的。
不是说你回来了,立马就能上岗。
而且要走程序:原单位出材料、报总政、再由上面审批。
问题是,原单位早就换了人,说白了,有些人压根不愿意替你跑这个手续。
更别说那时候积案如山,谁的事都不着急。
所以郑维山虽然回到北京,被安排住进了军队招待所,可风声一点没有。
他每天清早去散步,回来吃饭,下午看看报纸,晚上听广播。
就这么过了好几个月。
他不是不急,但更不愿意“找关系”。
最后是实在憋不住了,才去找了徐向前。
两人见面那天,是在徐帅家里。
屋里陈设简单,书架上放着几本《战争论》和《毛选》。
老战友一见面,手握着手站了好一会儿没说话。
徐帅听他讲完情况,什么也没说,进书房写了份批条,交代秘书亲送到总政治部。
但接下来几个月,事情一点动静都没有。
再后来,徐向前住进了医院。
郑维山想去探望,被直接回绝。
秘书传话:“我没脸见他。”
最后那通电话,是在医院病房里打的。
徐帅坐在床边,声音不高,但语气特别重:“国清同志,郑维山的事你们到底看没看?我不是随便帮谁说话,他是跟我一起打下来的。
你们这么拖着,是想让人心寒吗?”
韦国清接电话的时候显然有点懵,连忙说:“马上核实,立刻处理。”
这事才算有了转机。
两个月后,郑维山被正式任命为兰州军区司令员。
可要知道,他从被“解冻”到真正复出,中间差了整整两年。
从被打倒到重新上岗,整整十一年。
他在兰州军区干了几年,后来因为身体原因退下来。1998年住院,病情越来越重。
那年夏天,他写下了遗嘱:不搞追悼会,不进八宝山,骨灰撒在大别山、祁连山和家乡的山上。
还特意补了一句:“遗体交医院解剖后再火化。”
2000年5月9日,北京,凌晨。
他拒绝了进一步治疗,说:“钱省下来,国家还能多造艘军舰。”医生和护士都红了眼圈。
几天后,他的骨灰被家人撒在了狮峰山。
山脚下一块巨石上,三个字刻得很深:将军石。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
参考资料: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
杨奎松,《“文革”十年军队高层政治斗争纪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李蓉,《共和国元帅徐向前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
解放军总政治部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
兰州军区政治部,《兰州军区大事记》,内部资料,1985年
来源:极速史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