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后半句话中的“李”说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李存孝,跟霸王齐名,他何德何能?
老话说“王不过项,将不过李”。
这个“项”大家都认识——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力能扛鼎、千古无二……
而后半句话中的“李”说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李存孝,跟霸王齐名,他何德何能?
李存孝(858―894年),本姓安,名敬思,代州飞狐(今山西灵丘)人。五代时期著名猛将,人称“十三太保”。
李存孝本名叫安敬思,年轻时就是个河北的放羊娃。
《旧五代史》里说他“骁勇冠绝”,意思就是猛得没边儿。
他还在放羊的时候,沙陀族大军阀李克用带着骑兵穿过他放羊的地方。安敬思不知道是胆子大还是反应慢,不躲也不跑。
一匹马受惊了朝他冲过来,谁知道他直接伸手一把拽住——狂奔的马硬是被他死死拉住,跟钉在地上一样!
这一招徒手按翻惊马,把李克用和他手下那些见惯了厮杀的猛将都震住了。
李克用审视着面前这个健壮的小伙,来了兴趣,就把他带去军营里和部下比武。
到了军营里李克用让他以步战打骑兵,大家都准备看笑话,谁能猜到李存孝愣是双腿站地上四平八稳,连续打翻了七个沙陀骑兵。
李克用看完了整场比试,双眼放光,立马大笑着拍着李存孝的肩膀:“小子,跟我去干大事业!从今天开始你就叫李存孝!是我的“干儿子!”
“克用见而异之,遂赐姓名,养为子。”(《新五代史·卷三十六·义儿传》)。
从此,不知名的放羊娃不仅摇身一变成为唐末顶级军阀的义子,还挂上了五代十国头号猛将“十三太保”的名头。
李存孝打仗是什么风格?
每次开打,他绝对第一个冲上去。
无论刀山火海还是枪林箭雨,李存孝每次作战都穿着最重的铠甲,挥舞着传说中接近500斤的大铁枪,骑着马冲在军队的最前沿!
《旧五代史》:“每战,必策马先登”。
冲阵效果基本立竿见影,只要他冲锋,敌人阵脚必大乱,跟着他冲阵的士兵也士气爆涨。
而且李存孝最顶尖的领军能力之一是攻城和攻坚战。与其说他是武将,不如说他是移动的攻城锤:
“常身披重甲,腰弓带箭,执铁枪或铁挝,跃马摧锋,万人辟易”(《旧五代史·李存孝传》)。
龙纪二年(890年),晋王李克用派李存孝去打邢州(今河北邢台)、洺州、磁州。
这三个地方在当时都是易守难攻的硬骨头。
结果李存孝带兵一路猛锤——先打下附近的临城、柏乡,把来支援的敌军通通击破,活捉敌方主将。
然后从十月开始到年底,一鼓作气,像平推战场一样,连克邢州、洺州、磁州!
十一月攻洺州时,“守将袁奉韬自刎,余众皆溃”(《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八),足见李存孝领军攻坚的压迫感。
一路上李存孝遇城即破,守城者该自杀的自杀,该跑路的跑路。
李存孝
当时的武将都非常害怕遇到李存孝,不是怕死,而是怕丢脸——李存孝精通“闪电战”,非常擅长生擒活捉敌军将领。
文德元年(888年)泽州被围,他带兵过去,直接带小队精骑杀入敌阵,精准“定位”对方大将邓季筠。
确定目标后,李存孝挥舞重枪一路冲阵,一顿劈头盖脸把邓季筠打落下马,然后当众活捉!
敌人一看主将被抓,军心崩溃。
李存孝活捉敌将
次年,投靠唐朝廷为官的朱温派了八万大军攻打晋王李克用的地盘。
派出的领头节度使叫孙揆,仗着人多、仪仗队排场大,慢慢悠悠行军,而主力张浚率领黑压压的八万大军跟随在后。
李存孝负责阻击这次的唐廷讨伐军。
大致判断敌情后,他只带了三百精骑,埋伏在山谷里。
掐准时机等大雾一出,他突然冲锋杀出,从孙揆军的中军横冲过去!
孙揆的军队首尾不相接,瞬间崩溃!主将孙揆被李存孝捆成粽子抓走。
《新五代史·义儿传》记载:“以三百骑伏长子崖下,俟揆军过,横击断之,擒揆以归”。
此战也体现了李存孝在战场上极度的敏锐和灵活——其一,他精于选择战场,借助山谷地形抵消兵力劣势;其二,他深刻理解“斩首行动”的价值——俘虏节度使孙揆直接瓦解了张浚的八万大军。
后来开启五代十国的朱温够狠吧?结果朱温手下那些杀人不眨眼的将领,提到李存孝的名字都哆嗦。
汴军闻李存孝兵至,辄弃粮草奔逃。——《册府元龟》
战败后,朱温叹息:“存孝若在帐下,何愁天下不平?”
朱温
按说地位高又这么能打,应该混得风生水起吧?
李存孝告诉你:未必。
《资治通鉴》说他“性刚烈,与诸将不协”。
意思就是脾气太爆,太刚直,跟李克用其他干儿子关系都处不好,尤其跟一个叫李存信的,可以说是水火不容。
于是在公元893年,李存孝在邢州当老大时,他的死对头李存信不断吹阴风、在李克用面前说他坏话。
一来二去,李存孝真怕了:我这么拼命,义父是不是猜忌我?再被收拾怎么办?
脑子一热,加上旁边有人鼓动(朱温和王镕),他竟然真带着邢州反叛了!
这就闯了大祸了。
李克用一听自己最器重也最忌惮的义子造反了,当即怒火冲天,亲自带大军围剿邢州。
李存孝也确实猛,守城守得密不透风。
但架不住李克用的实力太雄厚,外面王镕、朱温那些“盟友”也不靠谱,援军迟迟不来,最后“城中粮尽”,实在撑不住——直到城中百姓易子而食,李存孝才决定卸甲出城。
李克用看着城楼上熟悉的身影,勒住马缰下令:“停三日再攻。”
李存孝知道现在求饶也没用了,但或许还抱着一丝这位义父看在往日情面的侥幸,他选择出城请罪。
李克用也犹豫,毕竟李存孝是真能打,人才难得啊!但这事儿太严重了——干儿子造反投奔死敌?开了一个头,以后队伍还怎么带?
最终,心狠手辣的李克用一拍板:车裂!也就是五马分尸。
公元894年,一代传奇猛将李存孝,在自己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洛阳郊外,被他效忠了大半生的义父下令用五匹马拉扯,惨烈处死。
咸通十三年春,晋军攻兖州失利,朱温大败李克用。
吃了败仗后,喝的酩酊大醉的李克用捶胸顿足,拿马鞭抽打着帅旗说:“要是我儿存孝还在,哪能让朱温这个老王八这么嚣张?”
“若吾儿尚在,岂容朱三猖獗?”《九国志》
可惜,人死不能复生,何况是李克用亲手杀的。
李存孝的猛是史书上白纸黑字确认的,是正儿八经打出来的战绩。
百年后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下判词:“其骁勇,古之名将不能过。”
但在群雄割据的五代十国,纯粹的武勇虽能建立一时功勋,却难以保全自身,更抵不过权力斗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李存孝的辉煌止步于政治角力,后晋史官薛居正论其事迹,落笔沉痛:
“威名既振,灾衅亦随,可不戒乎!”(《旧五代史》)
这位与霸王齐名的绝世名将,他的悲剧比留下的威名更让人印象深刻——猛,得用对地方。
不懂收敛、不会处事,哪怕功劳比天大,也随时可能粉身碎骨。
猛过头,最后反噬的可能是自己。
来源:少湖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