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0月26日,俄罗斯官方说“海燕”导弹试射成功了,这导弹飞了十五个小时,跑了快一万四千公里,还没到它的极限,但已经够让人吃惊了,俄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亲自去向普京汇报,普京当场说这是全世界头一份,第二天特朗普跳出来批评,结果一不留神说漏了嘴,美军的核潜
2024年10月26日,俄罗斯官方说“海燕”导弹试射成功了,这导弹飞了十五个小时,跑了快一万四千公里,还没到它的极限,但已经够让人吃惊了,俄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亲自去向普京汇报,普京当场说这是全世界头一份,第二天特朗普跳出来批评,结果一不留神说漏了嘴,美军的核潜艇就在俄海岸边上藏着呢。
这事听着像吵架,其实不是,俄罗斯搞这个“海燕”,根本不是为了比谁导弹飞得远,它是想让美国知道,你花了1750亿建的“金穹”防御网,挡不住我这种能一直飞、想怎么拐就怎么拐的玩意儿,你说拦截,我让你搞不清我从哪来、往哪去,西方专家一堆人说辐射有风险,俄方就回一句,一点辐射没啥,这话说得让人想起2019年那回爆炸,他们不怕人说,就怕没人信。
特朗普那句不合时宜的批评,根本不是随口一说,他是故意的,一边骂,一边把美军潜艇的位置给漏了出来,这不是失误,是算准了的,他知道你在动,你也知道他在盯,大家心里都清楚,都在亮底牌,美国真不在乎海燕吗?不是,他是在用舆论压它的分量,让人觉得这玩意儿没啥了不起,可事实是,只要海燕能逼得美军分出兵力去防它,哪怕只飞一次,它就赢了。
中国这边没吭声,但动作不小,2025年4月,国防部随口提了句新型战略武器试验,没点名,也没说具体啥玩意儿,时间正好卡在海燕公开半年后,北约那年报告也多出一章,专门讲非对称核动力巡航系统,把海燕列成重点盯的对象,这些都不是碰巧,俄方在巴伦支海放浮标的事,后来媒体翻出来是2024年8月干的,比官宣早了两个月,说明他们早就在铺路,不是临时起意。
“海燕”这名字听着文艺,其实是有意这么叫的,苏联时候高尔基写过同名小说,现在拿它来叫核导弹,就是想把暴力裹上一层文化外衣,美国那边叫“民兵III”“三位一体”,一听就是军方的叫法,俄罗斯偏要弄点诗意出来,这不是没事找事,就是为了顶住西方的道德压力,你瞧他们连电视台都重新播起冷战的纪录片,跟“海燕”发布一块儿来,这不是怀旧,是心里头在打仗,是演给老百姓看的戏。
“海燕”靠的是小核反应堆推进,这东西容易漏,2021年北德文斯克那回核潜航器炸了,就是同样的毛病,谁来负责?平民?海洋?没人能说清,但俄罗斯不在乎,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你不敢拦,我就敢飞,美军再怎么升级雷达、激光、高超音速预警,也挡不住对方贴着地皮飞,还跑得没完没了,中国这边走的是另一条路,东风-17和27不拼续航,拼的是快和准,靠高超音速滑翔和分散打,一击就走。
这事到现在还没完,2025年10月,各方还在暗地里较着劲,俄罗斯不忙着部署,美国也不急着回应,中国更是一声不吭,但谁都明白,下一次动手,可能不在天上,而在海底,或者在北极圈里,谁先动,谁就露了底,现在所有人都在等着,等对方先出手。
来源:长城重器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