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省委已经拍板:第十一届省委第九轮巡视要对30户省管企业党委开展常规巡视。接下来怎么走程序,哪些地方要重点查,一些人会紧张,一些人会觉得是个把制度和台账捋一遍的好机会。说白了,这事儿既像查身体的体检单,也像把家里抽屉一个个打开看清楚。
省委已经拍板:第十一届省委第九轮巡视要对30户省管企业党委开展常规巡视。接下来怎么走程序,哪些地方要重点查,一些人会紧张,一些人会觉得是个把制度和台账捋一遍的好机会。说白了,这事儿既像查身体的体检单,也像把家里抽屉一个个打开看清楚。
先说这次被列入清单的单位,名单没改动,原封不动:河南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中豫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河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豫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飞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河南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检测检验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豫信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原豫资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豫地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广电传媒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河南国际合作集团有限公司、河南豫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中豫建设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国有资产控股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中州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河南航空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有限公司、大河网络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河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名单就是这轮巡视要盯着的对象,不是随口说说。
流程是按步走的。省委先拍板批准方案,然后派巡视组进驻被巡视单位。进驻后会把该看的东西一项项摆出来:台账、合同、项目审批手续、招投标资料、银行流水、固定资产台账、人事任免文件这些都会被一一核对。还会有约谈负责人,随机听取员工意见,必要时还要走访合作方和监管部门,必要时请第三方来做专项核查。有人会形容这段时间像“翻箱倒柜”,确实,既有纸面材料的逐项核对,也有现场走访的实地核查。
这次被巡视的企业类型多,查的重点也不同。像河南钢铁这种传统制造业,财务运作、资产处置、环保合规、项目审批流程会被重点看;交通、铁路、航空港、建设投资类单位,招投标、土地出让、工程款流向、项目决策链条会被盯得很紧;港口、对外经贸类单位要看关联交易和资源配置;像种业、储备粮、盐业、农业投资这些和老百姓口袋、饭碗相关的单位,物资管理、入库出库、质量把控、流向都必须清清楚楚;文化、传媒和出版类单位,组织建设、人员任用、经费使用、演出和制作项目的合同合规性会被重点核查。换句话说,巡视就是盯着那些最容易出问题的“结节点”查。
巡视组的构成也不是随便凑的,一般会有纪委监察系统的同志、审计人员、行业内的专业人士。进驻前会和企业党委班子碰个面,说明检查重点和时间表,随后分小组对不同业务线展开工作。工作办法看似套路化:先梳理高层治理和党委班子情况,接着核查重大投资与项目决策流程,抽查采购合同、招投标档案、对照银行流水核实资金流向,核对固定资产和库存,最后把初步问题清单反馈给企业。企业有整改期限,整改情况还会被回头看。这个流程虽然步骤多,但目的是把问题找出来,给出整改路径。
对被巡视的单位来说,短期内确实会忙得紧张。一方面要把资料准备齐、接待安排到位,相关责任人要随时应对询问;另一方面,对于已经把制度建好了、台账规整的单位,这次巡视更多像一次核验,没啥大问题;但对于管理松散、手续不全、台账不清楚的单位,巡视往往会把问题暴露出来,接着就得整改、问责,影响不仅仅是内部管理,外部合作、银行融资和社会声誉都会受牵连。老话说得好,平时把制度和账管好,查起来就省心;这句话听着容易,做起来难,需要制度落地和长期坚持。
把时间往前拉一点看,这轮巡视并非临时起意,而是省委既定巡视计划里的一个环节。近几年,省里在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推进、资本运作方面动作不少,股权调整、并购重组、跨行业扩张带来新的管理挑战。企业扩张快、项目多,但有时程序性风险被忽视,管理跟不上节奏。于是巡视成了常态化监督的一种方式:既是查“病灶”,也是做“体检”,把监管提前放到企业运转的前端,督促在转型过程中按规办事。
在具体操作上,技术手段也会跟上。查账时会对照财务系统、合同原件和银行流水,必要时会请第三方审计或专家会诊。基层员工的反映不会被忽视,匿名信访和线索核查是常见环节,好几起问题就是从基层线索里发现的。巡视不光看书面材料,现场核对、人员访谈、实地查看这些都很关键。对企业来说,与其在被查时手忙脚乱,不如平常就把制度、台账、项目手续做实做细。
这次被点名的名单里,有重工业的“大块头”,也有负责公共服务、文化传播的新兴或传统单位。这样的组合说明巡视的眼光不是只盯着某个行业,而是省管国企一个都不能漏,目的是检验制度执行和党风廉政的常态化要求。检查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大额招投标、关联方交易、国有资产处置、重大项目审批流程,以及对民生相关业务的资金和物资管理。简单说,就是看“谁在管、怎么管、钱和资源到哪儿去了”。
对普通市民来说,关心的是这些国企运行稳不稳、国有资产有没有被好好守护、涉及民生的业务有没有风险。这些问题和巡视要查的事项是直接挂钩的。官方通报一般会保持程序化、客观化的表达,内部程序则按既定步骤推进。被巡视的单位接下来要做的事儿很明确:配合检查、查漏补缺、把能交代的都交代清楚,把留有隐患的问题整改完毕,实在有问题的,要按程序追责。
这话题放到具体企业身上,就是两种场景。一个是早就把制度建起来自查自纠做得勤快的单位,面对巡视像体检一样,报告出来也不会太多病症;另一个是过去依赖经验主义、制度流于形式的单位,巡视就像把房梁掀开,漏点儿、弱项一览无遗,之后要面对整改和问责的现实。日常管理里看似不起眼的小疏漏,到了巡视面前往往会被放大,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企把合规和规范治理提到日常工作的前台。
接下来,会有一段密集的核查期。巡视组会按排班深入到不同业务线,抽查合同、走访项目现场、对接财务系统,必要时会要求补充材料或补办手续。被巡视单位要做好接待安排,还要组织好内部配合,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于发现的问题,巡视组会提交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之后会有回头看的环节,看看整改措施是否落地。
来源渠道是河南日报。对外发布的信息通常偏向中性和程序化,背后是按流程推进的一套监督机制。这种机制既有强制性,也有指导性,既能把不规范的环节揪出来,也能推动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对企业和管理层来说,接受巡视既是压力,也是一次把问题摆到明面上、补短板的机会。
就眼下的节奏看,企业里会有人忙着把资料整理齐,会有人开始翻找历史合同和审批凭证,每一笔大额支出、每一个项目立项的流程都可能被逐项核对。对一些一向疏忽的环节,比如关联交易披露不充分、物资管理台账不清、工程款支付手续不完整,这次很可能被点名。对基层员工来说,机会来了可以把自己手里的问题反映上去,匿名渠道也许会被使用。对外部合作方而言,合作合规性也要经得起核查,合同中的每一个条款、付款路径都可能成为关注点。
来源:时刻在生活
